党参小课堂,开课啦!
基本信息
别名
东党、台党、潞党、口党。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质部贴紧,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最后晒干即成。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直径1~1.7厘米,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的茎痕,外皮乳黄色至淡灰棕色,有纵横皱纹。茎缠绕,长而多分歧,下部疏生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于光滑。
叶对生、互生或假轮生:具柄,叶柄长0.5~4厘米,被疏柔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1~7厘米,宽0.8~5.5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粉绿色,密被疏柔毛。花单生,具细花梗;花萼绿色,具5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光滑或稍被茸毛;花冠广钟形,直径2~2.5厘米,淡黄绿色,且有淡紫堇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广三角形,直立;雄蕊5,花丝中部以下扩大;子房上位,3室,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3,极阔,呈漏斗状。
蒴果圆锥形,3室,有宿存花萼。种子小,褐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地分部
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性状分析
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药理分析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有实邪者忌服。
化学分析
化学成分
党参根含皂甙、微量生物碱、蔗糖、葡萄糖、菊糖、淀粉、粘液及树脂等。
川党参根含挥发油、黄芩素萄萄糖甙、微量生物碱、多糖、菊糖、皂甙。
药理作用
①对血细胞的影响
党参浸液1:40在试管内无溶血现象,但与红细胞作用后,可变色,发生浑浊、沉淀。
②对血糖的影响
据初步试验,北党参灌胃,能升高血糖。
③降压作用
复方
①清肺金,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
党参一斤(软甜者,切片),沙参半斤(切片),桂圆肉四两。水煎浓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贮。每用一酒杯,空心滚水冲服,冲入煎药亦可。(《得配本草》上党参膏)
②治泻痢与产育气虚脱肛:
党参(去芦,米炒)二钱,炙耆、白术(净炒)、肉蔻霜、茯苓各一钱五分,怀山药(炒)二钱,升麻(蜜炙)六分,炙甘草七分。加生姜二片煎。或加制附子五分。(《不知医必要》参耆白术汤)
③治服寒凉峻剂,以致损伤脾胃,口舌生疮:
党参(焙)、黄芪(炙)各二钱,茯苓一钱,甘草(生)五分,白芍七分。白水煎,温服。(《喉科紫珍集》参耆安胃散)
④治小儿口疮:党参一两,黄柏五钱。共为细末,吹撒患处(《青海省中医验方汇编》)
⑤抑制或杀灭麻风杆菌:
党参、重楼(蚤休)、刺包头根皮(楤木根皮)各等量。将党参、重楼研成细粉;再将刺包头根皮加水适量煎煮三次,将三次煎液浓缩成一定量(能浸湿党参、重楼细粉)的药液,加蜂蜜适量,再将重楼、党参细粉倒入捣匀作丸,每丸三钱重;亦可作成膏剂。日服三次,每次一丸,开水送服。(北京中医学院《新医疗法资料汇编》)
各家论述
1.“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本经逢原》
2.“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本草从新》
3.“治肺虚,益肺气。”——《纲目拾遗》
4.“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科学的民间药草》
5.“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中药材手册》
6.“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得配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