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本草经中记载为中品。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可译为芍药味苦性平。主治邪气郁结引起的腹中疼痛,消除血管痹阻,破除体内肿块积聚,治疗身体的发汗发热,具有止痛,通利小便,补益元气的功效。产于山川河谷地带或土丘陵墓之上。当时不分白芍药、赤芍药,统称为芍药。从陶弘景开始,将其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芍药都是指白芍药。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东、贵州、河南、云南等地,以杭州产者品质最佳,称为杭白芍。
赤芍花特写图芍药有赤、白两种,其花也有赤、白两种颜色。又名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原产中国以及亚洲北部。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芍药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故占得形容美好容貌的“婥约”之谐音,名为“芍药”。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郑风篇目中便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米左右。具纺锤形的块根,并于地下茎产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初出叶红色,茎基部常有鳞片状变形叶,中部复叶二回出,小叶矩形或披针形,枝梢的渐小或成单叶。花大且美,有芳香,花生枝顶或生于叶腋;而牡丹花只生于枝顶,这是牡丹与芍药的区别之一。
白芍花特写芍药根部入药,二月、八月采根经炮制而成。归肝经、脾经。它可以养血柔肝,散郁祛瘀,改善面部黄褐斑,皮肤粗糙衰老。泄热,养血柔肝,强五脏,散恶血,调经。可以治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雀斑、黄褐斑、暗疮。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肌体免疫力,抑制脸上的暗疮,延缓皮肤衰老。养血柔肝,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具有清热解暑、去斑、清心润肺、平肝明目、护肤养颜等功能。常饮可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能调节女性内分泌,去除黄气及色斑,令容颜润泽。
芍药饮片在临床上,芍药治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治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但注意芍药有赤、白两类。“赤芍药散邪”,故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药益脾”,帮育养血剑阴,柔肝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