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建民传授博客》
白芍入肝、脾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本草经疏》:"兄弟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养血柔肝,缓堵塞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痛楚,泻痢腹痛,自汗冷汗,阴虚发烧。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顺畅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巨细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聚积,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亲信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姑娘所有病,并产先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够,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痛楚。"
《医学初学》记录的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
芍药(《诗经》),别名:离草(《韩诗》内传),余容、其积,解仓(《吴普本草》),可离(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别录》),没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异录》),将离(《提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顺畅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巨细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聚积,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亲信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姑娘所有病,并产先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红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顺畅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巨细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本草衍义》:然贫血寒人禁此一物。昔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弗成忽。
《药类法象》:气微寒,味酸。
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之圣药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时腹疼,亦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15克,炙甘草7.5克,此三味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药也。如暮秋腹痛,加倍桂10克。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7.5克,水二盏,煎一盏。
《药性赋》: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个中。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
动手、足太阴经。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5克,白芍药15克,炙甘草7.5克,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12.5克,水二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不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顺畅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然贫血寒人禁此一物,昔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弗成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斑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
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益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畅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个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动手、足太阴经。太抵酸涩者为上,为抑制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裔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个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
《本草》又云: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本草衍义补遗》: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后重不炒。又云:白芍惟治贫血腹痛,诸腹痛皆弗成治。芍药白补赤泻。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贫血寒人禁此一物。昔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弗成忽。
《本草表现》:成聊摄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药之酸,抑制津液而益荣。又云:浩气亏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浩气。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又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
洁古云:白芍药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恶热而痛,加黄柏;若恶寒腹痛,加肉桂0.5克,白芍药1克,炙甘草0.75克,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7.5克,水二盏,煎一盏服。《主治要领》云:性寒,味酸,气美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补赤散,泻肝补脾。酒浸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李建民传授阅历释义:白芍与生白术相伍,适用升麻、当归、生黄芪、女贞子、制何首乌、旱莲草、枳壳用于暮年或糖尿病肾病便秘之疾。白芍与补气、温阳之品适用以制其温燥之性。与款项草、滑石、白茅根、石苇适用用于泌尿系沾染或结石输尿管、胆总管坎顿引发腹痛,取其缓急止痛之功。脾胃虚寒止痛本品配砂仁、炙黄芪、党参、干姜、少佐肉桂以以养脾胃之气、暖胃止痛。
版权证实:文章转载自李建民传授博客
转载请讲授做家和由来
图片
网络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