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苓散方证:
1)、五苓散方: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按: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因胃中有水饮,汤剂水多,水逆者服之即吐,所以服散剂佳。
方解:本方集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诸利尿药,重在逐内饮,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为方中的主药,以解其烦渴。复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气冲,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亦解表,五味配伍,解外利水,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2)、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里有停水本来小便不利,有表证,当解表同时利饮,此时如只用发汗治疗,脉仍浮而微热,表证也得不到解除。此与前边所述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相似,可互参。不过这时的消渴,主要是由于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少水的滋养故渴。再加上误发其汗,伤失津液,则渴益甚,如饮水亦以留胃中,遂成随饮随渴的消渴证。用五苓散解表利其小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己、热亦自除。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己,脉浮数、烦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按:“烦渴”后应有“小便不利”,未明言属省略。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不渴(而吐,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汗出而渴“后应有“脉浮数,小便不利”;“不渴”后应有“而吐,小便不利”。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xun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蛉散(文蛤汤),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按:文蛤散应是文蛤汤,因文蛤散不解表。
《伤寒论》第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按:水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成心下痞者,患者表现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水停不行之证,这与泻心汤证明显不同,注意鉴别。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按:此条分三段解读:
太阳病,脉浮缓弱为中风脉。发热、汗出、复恶寒,为中风证未传少阳,故不呕。所以出现心下痞,是由于医者误下所致,言外之意应太阳阳明并病,见心下痞,先用桂枝汤解外,外解后,再给服泻心汤来攻痞,此为第一段。
如果是上证未经误下,并且患者已没有了恶寒、口渴,这说明表证已除而转属阳明病了。若有小便数,则大便必硬,而有心下痞,此属津液竭于里的脾约证,即不大便,十日亦不感痛苦,患者如渴欲饮水,则可以用少少给服的方法解救,也可以用麻子仁丸治疗,此为第二段。
上述着重指出太阳阳明并病或合病,先解表,后治里,此为定法。
如果是上证未经误下,并亦未转属阳明病,病人不恶寒而渴,小便不利者,这种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证,则宜用五散治疗,此为第三段,即水气痞当与阳明病泻心汤证相鉴别。
《伤寒论》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寒多不用水,(小便不利)者,理中丸主之。
按:此条不专指霍乱发作初起,只要常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的表证,若病人渴欲饮水,为有热,小便不利,为水停,宜用五苓散两解表里;若病人口中和而不用水,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解表,用理中丸主之。
临床见上吐下泻,耗人精气至烈,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热比较明显者,只有用五苓散两解表里一法。寒比较明显者,五苓散也不能用,须用理中汤(丸)先救其里。
此条应有“小便不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泛于上,故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冒者,都是水饮为患,因此用五苓散主治。
一些注家多把癫眩改为巅眩或颠眩,以为头眩之属,但临床屡依本条所述用本方治愈癫痫证,足证癫眩二字无误。很多医家知癫痫之证为痰、瘀血、热所致,殊不知水饮为患,临床注意鉴别。
3)、归经:本方证为外邪内饮,饮停化热,因成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4)、辨证要点: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水入即吐者。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外邪内饮证。
2、茯苓甘草汤方证:
1、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变方,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茯苓配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2)、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不渴(而呕,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分析文义,本条有漏字处,即“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似脱漏“而呕,小便不利”六字,不然则无法理解。
本条大意应是:太阳伤寒证,里有停水,治疗用发汗解表而表不解,则呈外寒里饮证,对于这种证,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芩散主之;若不渴而呕,小便不利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水停心下,常出现心悸,因此本条所说厥而心下悸,是因水饮逆迫心下所致。治疗应先用茯苓甘草汤来治水,水去则厥自然而愈。如果不先治水饮而只是治厥,不但厥治疗无效,而且造成水浸渍于胃,胃内水饮过多而形成下利之证。
后世医家喜把疾病分为内伤、外感两类,对于失眠、心悸归为虚劳,治疗注重补五脏、气血,却往往忽略外邪和里邪,使病拖延不愈,宜注意。
3)、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4)、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口不渴呕逆,小便不利者。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大便溏者加酸枣仁。
3、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
方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组成及煎服法五苓散方: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仲景条文《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不渴(而呕,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不渴(而呕,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归经为外邪内饮,饮停化热,因成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辨证要点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吐涎沫而癫眩、心下痞、口渴、水入即吐者。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口不渴、呕逆,小便不利者。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相同点太阳表虚证兼停饮,见小便不利。不同点口渴、眩晕、吐涎沫而癫眩、口渴、水入即吐。口不渴、呕逆、失眠、心悸。4、病案举例:
1)、冯世纶先生医案:
王某,男,23岁,山东人。
年8月4日初诊。
1年前开始遗精,多方诊治无效,现在3~5天一次,腰痛,乏力,不耐劳作,早起尿道灼热,夜尿1~2次,汗出多,盗汗,口中和,腰虚,纳可,大便干,1~2日一次;苔白,脉细弦。
辨证: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证。
方证:二加龙骨牡蛎汤合苓桂术甘汤加生薏苡仁证。
桂枝10白芍10白薇12炙甘草6苍术10茯苓12生薏苡仁30生龙牡各15白附片12生姜3片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
服后有效,自按上方继续服用。
年1月12日二诊:
遗精一周1~2次,气短,乏力,头痛,腰虚,下午直不起来,尿灼痛,无明显汗出,口干,大便1~2次。
辨证:阳明太阴合病证。
方证:猪苓汤加甘草、生薏苡仁、韭菜籽、血余炭证。
猪苓10泽泻12茯苓15生薏苡仁30滑石15炙甘草6阿胶珠10韭菜籽10血余炭10.
七剂,水煎服。
年1月20日三诊:
气短、乏力好转,仍一月2次遗精,腰酸无力,会阴不适感,口干不思饮,常流清涕,大便2~3次;苔白,脉细弦。
辨证: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证。
方证:二加龙骨牡蛎汤加苍术、茯苓、焦三仙方证。
桂枝10白芍10生龙牡各15白薇12苍术10茯苓12白附片18焦三仙各15生姜3片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
年2月9日四诊:
二周一次遗精,腰酸虚无力,恶寒,口干,唇干,早起腰痛,受凉流涕;苔白,脉细弦。
辨证: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证。
上方加炙甘草6黄芩10.
桂枝10白芍10生龙牡各15白薇12苍术10茯苓12白附片18焦三仙各15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6黄芩10。
七剂,水煎服。
年2月20日五诊:
流清涕减少,腰痛,遗精一月一次,口干减轻,恶寒减轻;苔白,脉细。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方证:五苓散加生薏苡仁白蒺藜芡实方证。
桂枝10白术15茯苓12猪苓10泽泻18生薏苡仁30白蒺藜15芡实10.
七剂,水煎服。
年3月1日六诊:
流涕已,腰痛已,但仍不能憋尿,午后至晚上觉体虚身汗出,少腹坠痛拘急,尿频,遗精一次,口不干,唇干;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方证:五苓散合肾著汤加生薏苡仁方证。
桂枝10生白术30茯苓15猪苓10泽泻18生薏苡仁30干姜10炙甘草6.
七剂,水煎服。
年3月8日七诊:
腰痛已,脱发,说话底气不足,怕冷,大便1~2次,稍干,小腹痛减,眼涩,颈项生痘,尿频,不能憋尿;苔白,脉细弦。
方证:五苓散合肾著汤加生薏苡仁方证。
桂枝10茯苓15猪苓10泽泻15生白术18生薏苡仁30干姜10炙甘草6.
七剂,水煎服。
2)、张某,男,29岁,河北承德人。婚后一年,小便清长,怕冷;腹泻,每日4-5次;心悸,眠差,有时做梦,口中和,舌质淡,苔白,脉虚滑。给予茯苓甘草汤加酸枣仁、煅龙牡、干姜,五剂病愈。
临床中见茯苓甘草汤证又失眠者要增茯苓的用量,加龙骨、牡蛎;有大便溏者加酸枣仁,如大便干者,酸枣仁不可用,因其有收敛涩肠的作用。
王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