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农本草经药物略谈芍药
TUhjnbcbe - 2022/5/2 15:12:00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汉代以前白芍和赤芍统称芍药,药用部分为地下根部。芍药喜生于深厚而湿润的土壤,既耐热,又耐寒,气温40度可越夏,零下20度能过冬,地上枝叶茂盛,地下根茎厚实,可见其在阴阳之间转换出入能力较强。秋季种子成熟,地上部分枯萎,植株能量逐渐由地上枝叶收入地下根部,地下根部生长转旺。十月萌新芽,正月苗出土,幼苗红紫,花开初夏,于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而花大叶荣,民间亦有称其为“五月花神”者,由此可见其地上部分与夏季阳旺之象相应。

秋初则地上枝叶逐步枯萎,根部进入生长入土旺盛期,状如手指,深插土中。此时采根,在四时应于夏秋之交由阳入阴之际,在人身应于太阴脾土三阴初始之位,加之性味苦平,质重而凉,故可取其由阳入阴,下行脾土(太阴脾土为三阴之首,由阳入阴先入太阴,太阴病桂枝加芍汤、大小建中汤加重芍药用量亦是此理),开破凝滞之象。由此可见,芍药的核心功用主要是领阳入阴,收敛外散浮越之气下行内里阴分,阳气入于阴分则可疏通、开破阴分的结滞,如同芍药地上部分枯萎,水津随阳气进入根部,根部得到供应以后则向下开破土壤,不断生长。

根据上面对芍药之“象”的描述和体会咱们再简单看一下《本经》原文和仲景先师对芍药应用。《本经》首言芍药主治“邪气腹痛”,仅此四字已将芍药主治功用言尽,后边“血痹,坚积,寒热,疝瘕”等可以看作是对“邪气腹痛”的注脚与举例。

人体处于太阴病态时,气机处于向外耗散状态,能量趋向于体表分布耗散,一方面表现为“手足温”,一方面表现为内虚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之处则邪气易犯,内里阴分气血亏虚邪气入侵,故言“邪气腹痛”。

接着说芍药“除血痹”,进一步阐释了“邪气腹痛”是由邪气入侵腹部导致阴血痹阻不通所致。而芍药可以由阳入阴,使外耗的阳气津液转入内收,并能开破阴分的邪气结滞,使阳气津液能够进入阴分,补充阴分的虚耗,从而“除血痹”,治疗“邪气腹痛”。至于“坚积”“寒热”(正气欲积蓄力量冲破痹阻而不能,故寒热交作)“疝瘕”等亦是“邪气腹痛”的不同表现形式。

芍药由阳入阴,开破结滞,痹阻得通,故而能“止痛”,气津随阳气潜入阴分而外耗减少,故可“益气”。芍药“利小便”亦是由阳入阴,开破结滞的结果,领阳入阴则津液随阳气收敛,得以下行走小便,开破结滞则脉道通畅水行通利(血不利则为水),故而仲圣利水之方多有用芍药者。

进一步分析芍药之由阳入阴,卫分与营分相较,则卫为阳,营为阴,桂枝汤卫强营弱而汗出,则芍药收气敛汗以补充营分。膈上膈下相比,胸背为阳,腹中为阴,故芍药入腹,“腹中痛”“腹满痛”用芍药,桂枝芍药相伍,芍药将桂枝的力量领入中焦,由腹部向外发散,桂枝将芍药的力量带至体表,由体表向下敛降,如需增加走腹部的力量则加量芍药。芍药由阳入阴,收敛气津下行阴分发挥濡养作用并开破结滞,亦可治疗“脚挛急”,后世讲芍药“养血柔肝”亦是芍药由阳入阴将津液敛入阴血的结果。芍药由阳入阴的的作用还可以将温燥药的力量稳定在阴分并避免发挥温热作用的同时耗气伤浸,如附子与芍药搭配,细辛与芍药搭配等等。综上,芍药由阳入阴,收敛浮越气机下行并使其交于阴分从而开破阴分结滞的特点表明,芍药适用于由于气机耗散浮越导致阴分虚弱、邪气侵袭痹阻,或由于阴血痹阻,阳气不得下交于阴分而浮散外越的情况。若单纯性的阴分虚弱不能收敛导致的阳气浮越(一般用龙骨、牡蛎之类收敛)或单纯性的瘀血、干血痹阻(如抵挡汤、下瘀血汤等)等则不用芍药。

除此之外,历代文献总结的芍药功效作用与主治病症多不胜数,无须过多赘述,因为从传统角度来看中药,每味中药的功用与其呈现出的“象”相关,每味中药只有一个核心作用,芍药的众多主治功用都是其由阳入阴,开破结滞这一核心功用的表现或作用结果。我们回归传统思维,用体悟中药之“象”的方法研究每味中药便能抓住每味中药众多主治功用背后的核心作用,做到执简驭繁。

时中堂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农本草经药物略谈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