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你看中医纪录片《孟河医派》。
孟河镇位于江苏常州市西北部,总面积88.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万2千多人。这里就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
孟河,医家众多,天下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四大家。当时百十户人家的小镇,中药铺就有十几家,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第一,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病因有外感、内伤。病情有八纲统之。治病之法有八法和七方十剂。
辨证求本,审病诊因,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药到病除。
翁同龢和侄子前往常州看病,经名医费伯雄切脉诊断:两尺皆虚,肝脉独弦,胃有积痰,有时眩晕。不作羊痫风治,全是因为水不涵木。
两尺皆虚,指肾虚。
弦脉,指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具体的感觉是硬、紧。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虚劳;或为胃气衰败。
水不涵木,指肾不能滋养肝脏。
我举两个例子吧:
1,外感
病例一:12岁患者,发热,微恶风寒,满面通红,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八纲辨证: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浮数)。病性(实热证)。阴阳类别(阳证)。
2,内伤
病例二:45岁患者,咳嗽气喘反复发作7年,伴心悸怔仲,面色黄白,唇色紫暗,尿少肢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而数。
八纲辨证:内伤里证(久病7年)。寒证(畏寒肢冷)。虚证(舌淡胖,面色黄白,脉数弱,心悸)。
第二,《务存精要》慈禧当时的主要症状是,烦躁,潮热,出汗,失眠,喉中常有五味之气,有时腹泻。且平时理政事会多思多虑。不断改药方意味着疑心很重。
从李莲英传旨中可以看出,“马培之所拟药方甚佳……医院方,明日同议。着马培之主稿。”
慈禧同时考虑到了两边人物关系,称赞马培之,医院方,这是高明的用人手段。然而长期处于这样复杂的关系中,过度思虑就会生病了。
马培之在北京多次摔倒,也和当时勾心斗角有关,长期担忧周围的人际关系。
重新回到慈禧的治疗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原则,治病必求其本,也就是说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马培之主甘平,以北沙参,石斛,淮山药为主药
王守正主甘温,六君子汤加香附,砂仁,当归,白芍。
王守正的方子倾向于补:
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
砂仁,性温,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
当归,性温,有补气和血,调经止痛功效
白芍,微寒,具温阳祛湿、补体虚、健脾胃等功效
如果用六君子汤,慈禧还要有潮热而气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五心烦热)。皮肤热如火燎,扪之烙手。但是她的身体似乎没虚弱到那个地步。
马培之所用方药比较平稳,山药本身可以当做食物,这是胜出一筹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