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审美与时代
——西方审美思想文化史的解读
赵红梅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为显学。“文化是一种道德教育学,它将会解放我们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理想或集体的自我,使得我们能够与政治公民的身份相称,这样的自我在国家的普遍范畴中得到最高表现。因此,柯尔律治曾经谈到,需要将文明置于培养之中,置于‘构成我们人性之特征的那些品质与才能的和谐发展之中。为了做公民,我们必须成为人。国家让文化得到具体的体现,而文化则具体表达我们共同的人性。”“将文化提升到政治之上——先成为人而后再做公民,这意味着政治必须存在于一个更深层次的伦理尺度之内,吸收教育资源并将个体塑造成性情温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文化“涉及礼仪、社群、想象力的创造、精神价值、道德品质以及生活经验的肌理。文化既包罗万象、种类繁盛又有点“含混不清”。“文化涵盖了从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峰到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的低谷。肖邦是文化,复式记帐法也是文化。”“文化由明确的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就是人类不同群体取得的独特的成就,也包括它们在手工艺品中的体现。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思想(即源自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思想)及其附着的涵义组成:一方面,可将文化体系看成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可将它们看成进一步活动的条件因素。(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年,引自齐林斯基年。)”当文化逐渐成为专家进行研究的对象时,“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整个产业,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分析调查。如果文化能够对整体的社会生活品质提出看法,那么它同样可以详尽地解释劳动阶级的发型或表现主义的技巧。它集广度和特殊性于一体。如果文化具有社会概念的开放肌理,则它同样具有美学概念的细密纹理。”正如文化的深刻反思与体悟者余秋雨所言:“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云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因此,美学家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认为,美学研究沿着许多条路线进行,其中包括研究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美的理论不仅来自哲学、心理学,而且来自社会学。
美学离不开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造,离不开艺术的本质追问。艺术是什么?艺术不是知识、不是技术、不是经济、不是政治,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情感发生发展成长历程;艺术的门类很多,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电影、戏剧、舞蹈等等。虽然他们认为难以挖掘它们共通的相同要素,但是,人类的情感起伏、情感冲突、情感磨砺、情感伤害、情感超越最个性化的凝神表达,是艺术之为艺术、艺术各门类不可不面对的共通的相同要素。“艺术是苦闷的象征、灵性的舞蹈、火焰上的飞蛾”。政治、管理具有强制性、高压性,艺术却需要走心走脑。如果说政治经济活动是社会的“基本结构”,那么艺术活动则是社会的“高级神经及毛细血管”。社会的艺术活动及个人的艺术创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及个人丰富性的打开。古有采风风雅颂,今有走基层踏地送歌,艺术活动会为社会的基本结构不断地注入最新鲜的“血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鲜活度”。
西方审美思想文化史的理解不仅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