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炮制验法五则
TUhjnbcbe - 2021/8/17 18:39:00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m.39.net/news/a_5719481.html

中药炮制验法五则

小编导言:

作为医者,医不知药则如同战阵上将不知兵,临证用药不知所以。而中药的炮制又是药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同一味药炮制法不同效果往往就有较大差异,正确的炮制方法也能增其药效,助药保存。医者若忽视这些药中差异,治病则事倍功半,甚者无功有过,故了解一些日常的炮制药物方法有助于我们增进学识,提高用药水平。

一、合药同炒

将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药物一起用炒法炮制,可起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常能互制其弊,互增其利.临床验证,常获良效.如白芍炒柴胡以增强舒肝解郁作用,麻黄炒地龙以助平喘止咳之功,生姜炒黄连以加强止呕除烦之效,生地炒生姜用于产后外感,芒硝炙熟地以疗阴虚便秘等等.

炮制方法:将欲同炒之药物制成饮片,混合均匀,或煎汁拌润,文火炒至药色变深或变黄为度.若加入液体辅料(如醋、酒等)炒者,则将液体辅料与药物拌匀,稍闷,至使液体辅料渗入药材内部,文火炒干.所用辅料用量视药物质地和临床需要而定,若能榨取鲜汁者(如生姜、鲜地龙),用此汁拌药同炒更良;若能以水溶解者,(如芒硝)则应溶解后拌药再炒.现以白芍,柴胡互炒为例,叙述其炮制原理如下:

柴胡微辛苦且微寒,性主疏散,入肝胆而能清肝热、散郁火。但柴胡气味俱薄,有升提和劫肝阴之弊;白芍苦酸微寒入肝,性主敛降,能平肝阳、敛肝阴,安脾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以辛为补,以酸为泻.”今柴芍共制,柴胡散热,芍药敛阴,散敛相合,走守相济,补泻相兼,既滋肝阴又散肝火,“滋阴者必制阳,泻火者必助阴”,故能互增其效。且柴胡得白芍平肝安脾之性而不升提上逆,白芍得柴胡疏散之性也免于敛邪以致胸腹胀满。同炒又使柴胡发汗之性减弱,而偏走肝经本脏,使白芍寒性稍减以免中伤脾阳.若将芍柴单独炒后再混合入药,则因各执本性之偏,而使疗效不及其制者良.同炒法用之得当,确能提高疗效,但应据临床需要而定.如大柴胡汤虽也有柴胡、白芍同用,但用柴胡在于和解少阳,退寒热往来;用芍药在于敛阴止汗.同炒既会减弱柴胡和里解表之功,又不利于白芍敛阴止汗.又如《医林集要》之无极丸中用巴豆与大黄同炒,意在反其性而助其味,即制其寒凉而资其降泻.若用大黄治实热便秘,就不应将巴豆与大黄同炒.

二、沙烫制炭

藕节、生地、熟地、莲房、陈皮等药,过去多用清炒法制炭,因药物受热面积小,常致外部“太过”,内部“不及,,炭末散落,收率降低。有些地区用沙烫法制炭,具育不少优点。沙烫法因沙子起到中间传热作用,药物受热均匀.而无上述弊病.且速度快,收率高,质量好,值得提倡.沙烫方法:将粗沙(约小米大)洗净,干燥,入锅中武火炒至活动状态(约℃~℃),放入药物饮片,炒至外黑褐色,内棕红色为度。筛去沙,放凉即得。

此法也适用于薏仁、白扁豆等的炒,川谏子、山楂等的炒焦、炮姜的制备等等.

注:①一般根及根茎类药物制炭皆可用此法,但全草类及不易与沙分开的药物不宜用。②沙烫前应备粗铁筛一只,以用于药物与沙的及时分离。

三、土埋去肉

鳖甲、龟板等药去筋膜、黑皮、残肉,多用水泡发酵法。此法时间长,易发臭,污染环境,损失成分(因有的医师用生品入煎)。安阳市荆森泉药师用土埋法代之,则省工效彰,值得推广。

炮制方法:装药于蒲包中,外加竹萎,埋之于向阳处土中约四寸,每日浇水主透,夏季一周,冬天10天、半月,挖出,水洗即可去其皮肉,则药材色白、洁净、无臭,质地优良。

四、热砖去油

传统将巴豆等药去油成霜,多以草纸去油法炮制,此法损料费工,时间较长。可用下法代之:取新砖两块,去净灰屑,烧至℃左右,夹巴豆碎块于其中,或在巴豆碎块外包草纸一层以洁净。压实,保温数小时,则油脂渗入砖中,一次即可成霜。

此法也适用于一般种仁霜的制备及玉果、乳香、没药等的去油.

注:新砖:指出窑后未在污秽处放置及未应用者,以取其洁净无致病菌及渗透性能良好.

五、蘸油炒焦

鸡内金多用清沙或沙烫法炮制成焦鸡内金.清炒时鸡内金易粘锅底,受热不匀,则不能全焦.沙烫时则易污染药物、带有沙粒。若将锅中先涂以香油而后清炒,且翻动均匀,则不粘锅,受热一致,色泽光润,质量较清炒法或沙烫法为优。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河南中医杂志》,作者/王炜。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炮制验法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