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朋友说楼下邻居咳嗽一个多月,医院治疗吃药都没有用,想带过来让我看看。虽然年龄比较大,95岁了,但人思维清晰,行动也利索,身体还可以,不像95的,于是我就接了。见了面才知道,医院核医学科的元老,本身就是一位西医泰斗级人物,是老前辈了。他来之前怕忘了啥信息,就把信息都写在纸上。一看纸条上的内容,确实思路清晰而严谨,但我却越看越觉得心慌。纸条上的信息如下:1.21岁时有肺结核史,治疗后造成左肺代偿性扩张。我心里小咯噔一下,心想肺本身就比一般人脆弱,难度+1。2.年7月,体检查出左肾肿瘤,行左肾切除术。我心里又咯噔一下,唯一的安慰是没有做过化疗,难度又+1。3.左肾切除后住院期间又发现心脏问题,做了心脏支架。我心里又咯噔一下,心肺关系密切,心脏有问题比较麻烦,而且像麻黄之类治咳嗽常用的药都不能用,难度又又+1。4.天生左手反关脉。也就是说,寸口脉只能摸右脉,没有左脉信息。诊断信息会有缺失,我心里再次咯噔一下,难度又又又+1。啊啊啊,说好的身体还可以呢?这也叫身体还可以?虽然老爷子说话行动确实看着挺不错,像70的,但看人不能看表象啊!说实话,我心里确实想过要拒诊,毕竟这些情况加起来,风险有点大。看我有点犹豫,送他来的两位阿姨开始打感情牌了。说老先生家人都在国外,平时都跟邻居们在一起,关系特别好,她们都把他当自己家的长辈照顾。咳嗽这么久了,吃了很多药都没有用,所以试试中医。老先生自己也是医生,更理解医生,不会医闹的。总要先望闻问切看一看情况,再决定能不能治呀。也是,虽然病史比较吓人,但这个咳嗽也许并不难治,先诊断看看。患者情况如下:咳嗽月余,每次是先咽痒,继而流清水鼻涕,再咳嗽,有少量白粘痰。因咳嗽较久,现咳时胸痛。进热房间舒适,冷房间易咳。胃口不好,大便有时费力难出,小便色清,起夜1-2次,不渴。舌诊:舌体宽大,质红,中部苔光剥余处苔白而散,略水滑。脉诊:寸口脉:右脉浮取见尺,中取滑搏外有紧束感,沉取滑软;左手反关脉。趺阳脉:左脉弦,右脉中段塌陷。稍微学过中医的都能看出来,这是典型的寒咳。但结合其他症状和舌脉来看,光温肺散寒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个情况确实还挺有风险。风险有二:1.舌中部苔光剥,右趺阳脉中段塌陷,代表中焦胃气大虚。人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情况也对应胃口不好,大便费力。2.右尺脉浮,代表肾阳虚浮欲脱。其原因在于中焦正邪交战,才会在中取的时候出现外紧内有滑而搏指的现象。中阳不够肾阳来救,本身左肾已切除就有问题,久而久之肾阳亦虚而欲脱。再这么胶着下去,肾阳更衰,确实有危险。也就是说,如果放任不管,继续咳下去,是有可能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的。但又不能跟病人说,以免徒增恐慌。这个病一定要大力温阳扶正,再服寒凉西药或者吊水只会更严重,确实只有中医能治。我自觉病机和整个身体状况看的十分清楚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至少大方向不会错,可以一试。老先生也笑眯眯地鼓励我说,觉得整个看诊过程我很认真,好不好都没关系。我的诊断是:上焦虚寒,中气虚陷,肾阳虚浮,上中下都要治。处方:桂枝9生白芍9生姜9大枣9炙甘草6炮附子6干姜5细辛1五味子6七剂。方子以桂枝汤培补中气,加附子温补肾阳,干姜细辛五味子组合温肺止咳。考虑到年龄大身体情况复杂,用量较小,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服药前两天,尚无明显变化,至最后两日,终于咳止,可以放心了。刚开始跟诊的时候,总是佩服老师们,无论遇到情况多么复杂或者病情多严重的病人,都能稳如泰山地看病。心想,要是自己遇到了,可能就怂了。要么觉得难度太大自己肯定搞不定,要么觉得责任太大自己恐怕担不起。后来自己开始看病了才渐渐明白,医术不够好才会未看先怂觉得搞不定,心念太杂乱才会未看先怯害怕担责任。如果早两年遇到这个病例,我要么不敢接,要么接了也可能心神不定而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么一想,也算一直在进步了。老先生说的对,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人,无论好坏,都能无愧于心,都能磨砺自己的医术和心性。如此积沙成塔,就是最好的修行了。
(图片来自网络)
方寸山
纯中医
向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