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医生的中药煎服方法大全
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煲中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汤液经》,其好处在于可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的优点。
一个医生治病的疗效好好不好,除了取决于医生辨证用药的水平外,还要看病家煎药和服药是否按照医生所规定的那样去办,二者互相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一语道出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中药汤剂煎煮涉及到中医疗效的现实。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中药的煎药方法。只有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清代经方大家徐灵胎对此曾有详细论述:“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因此,民间常用“十分药效五分煎”来形容煎药的重要性,说到煎服中药,似乎人人都会,但是您真的的会煎服中药吗?
《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所以说煎服中药看似简单的一个小问题,竟然可以出现每个中医师的煎服方法可能都有所不同的情况,由此可见煎服中药的学问大得很!一般来讲中药的煎法讲究繁多,像煎药器具的选择,一般是用砂锅最好,实在没有,选择不锈钢的锅也可以的。煎煮时间的长短、火候大小的掌握、先煎后下的区别等这些都要注意,比如需要通便的大黄后下,如果是清胃热的话大黄同煎,如果是用于止泻则大黄可以先煎。这些多已被民众了解。对于中药的服用方法,老中医一般都是建议将两煎药液(初煎和复渣)混合后,分两餐温服。
笔者民间师傅唐医易先生承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分两三次或多次服用的中药煎服法,师承所至,故而笔者开具的中药都是告诉患者煎煮一次即可。无需“复煎”“再煮”,这样省时省力,也能保证药效。况且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煎煮药材往往讲究方便快捷,因此一次煎煮中药的方法相对就简单很多。下面是一次煎煮法的详述:
黎崇裕医生的熬药方法:用砂锅把所有药材浸到凉水里,最少泡2小时(泡一晚上也可以哦,水要超过药材表面2cm,保证所有的药材被水浸到,然后就用泡药的水来煎药,直接大火煮开后,改小火,再煮15分钟。把药汁倒出来,分2~3次温服,24小时内喝完。不煮第二遍。煲出来大概小半碗到一小碗左右,如果是发烧的话,可以多放点水,煲出来的药不分次数不拘时间,当茶喝即可。若处方注明先煎后下的则具体听黎医生当时的医嘱。
中药只要煮一遍,而且一般调个15分钟闹铃就可以搞定,是不是很方便,是不是很开心。黎医生的煎药方法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简单,就是不用总是守在锅的旁边,生怕把中药煲糊了。而且小半碗分两餐的话,就几口已经喝完了,你还怕苦吗?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黎医生这边喝中药,小到几个月的宝宝,中药和奶兑一块,巴拉巴拉地喝完了,或者母亲喝药过奶给小儿一样有治疗的效果。所以说担心害怕小孩喝不了中药的家长,您多虑了?!而且黎医生这里还有泡脚、挑疳积等不用口服用药的处理方法。
很多人都是觉得中药煎煮出来后不能隔夜,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中药是完全可以隔夜的,中药煎煮出来后,放在常温下在24小时内喝完即可,如晚上熬好的中药,喝了还剩下一半,第二天早上可直接加滚水待温即可服用,可无需再放锅内加热,节约时间。
感冒发烧的中药煎服法一定要注意,为了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以及安全性,建议是少量频服,当茶喝比较好。一般情况下喝药后汗出烧退,其他症状明显减轻则停药,不必尽剂,如果是用药后腹痛腹泻,大便一天四五次,带有不消化的食物也是需要停服的。若喝完一剂药,两个小时后还是烧的厉害可以再煲一剂,甚至一天用三剂中药都是可以的,退烧的中药煎服方法是比较灵活的,这一点大家要注意。退烧中药的服用方法有点类似美林的使用,效则停用,反复烧再继续用!此外,若服用中药后若烧持续不退,可同时加用退烧药!!!
另外就是小孩感冒发烧该捂汗还是散热的问题,这个常常是家庭争吵的导火索,因为按照西医的常规,超过39摄氏度的高热,一般是需要把衣物解开帮助其散热的,但是老一辈对于发烧一般是通过盖被子捂汗来退烧的。这两种处理方式刚好是相反的,但是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讲发烧同时伴有恶寒的,那就需要盖被子发汗,那如何判断小孩是否恶寒呢?观察小孩的皮肤表面,有毛孔悚然的情况、起鸡皮疙瘩、喜欢大人抱的那种就是恶风寒的反应。假如孩子发烧时,如果没有伴有恶风、恶寒的话,则需要把孩子的衣服解开,不用盖被子,反而要帮助他散热才对。如果是小孩在感冒发烧的同时伴有一点点恶寒,这个情况下注意衣被不要太严实,要多喝开水即可。
黎崇裕,男,九三学社社员。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儿科、妇科、产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
黎崇裕医生医院出诊安排
每周一、周三下午(14:30-17:30)、周四、周六全天(8:00-12:00;14:30-17:30),咨询电话,
(一)一般煮法:
1.?咀。即将药碎成小块,有利于煮出药味,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这只在桂枝汤条下注明,其他方条下则省去,这只是省文,并不是说其他方不必口父咀。唯大乌头煎一方注明“不必咀”。
2.水若干升,煮取若干升,去渣。用水量大致以药味药量的多少而定,如桂枝汤是水七升,煮取三升;黄芩汤用水一斗,煮取三升。用多少水,煮取多少,即寓煮药的时间在内,如小半夏汤,仲景取半夏皆用生半夏,久煮则去其毒而不致戟人咽喉,此方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则煎煮时间一个小时以上。煮药用火,有微火、急火、中火之分,凡未写明微火、急火煮者,皆为中火。半夏汤以水一升,煎七沸即是急火。桂枝汤即明白告知用“微火煮”。
3.仲景用汤剂,率皆每剂只煮一次。推究其道理,一是药味无多,少则一、二味,最多也不超过十二味;二是“(口父)咀”之后,药物成分易于析出;三是煎煮时间较长;四是有的方用酒煎或酒水各半煎,酒助药力,又是极好的溶媒。
4.仲景药方多用诸药同煮的方法。
(二)特殊煮法:
1.先煮:
需先煮的药,取义不尽相同。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凡用麻黄的药方,都明确注明:麻黄先煮去上沫,因为不先煮去沫,服后会有引起心烦的副作用。而大承气汤,先煮枳实、厚朴,水一斗煮取五升,然后再下大黄,煮至二升,再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就可以了。其意是取枳朴行气散满在先,黄、硝荡实润燥居后,秩序井然。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石膏,仲景并不先煎,而是与其它药同煎,米熟汤成。四逆汤类方中的附子,亦不先煎,如四逆汤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真武汤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推测其煎煮时间当在40分钟至90分钟,不致有中毒之虞。
茵陈蒿汤先煮茵陈,然后才入大黄、栀子,徐灵胎说先煮茵陈,是仲景的秘法。方后注亦谓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病从小便去也”。
葛根汤先煮葛根,是因表邪下陷,故先煮之意在引下陷之邪出表。而桂枝人参则先煮参、朮、姜、草,后入桂枝,是因为里证十之七八,表证十之一二,故在急当救里药中,用桂枝越出于表,以散表邪。
酸枣仁汤先煮酸枣仁,则无疑是为了突出主药补肝宁心的作用。小陷胸汤先煮栝蒌,也是突出主药栝蒌泻下痰热的作用,“下黄涎,便安也”,即主要是栝蒌的药效。
2.后下:
有先煎即有后下。此外,还有后下者如小建中汤之饴糖,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鸡子黄,大承气汤之芒硝,桃花汤之赤石脂末,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猪胆汁、人尿,皆属后下之列。
3.汤泡:
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滚开水)二升浸泡,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徐灵胎称此法为“法之奇者”。他认为是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味厚则入中焦矣。此固一说也。但用此法通便,其效最迅捷,得利即不再服,此张介宾说的“欲其速下,汤泡便吞也”。柯韵伯也说过“生者锐而先行”。
4.再煮:
即将方中某味药煮好,再下另一味药或几味药置汤中再煮。这种方法目的在于使药性较为峻烈的药得以缓和,毋使伤正。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先把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比不加工的易于发挥药效),水三升,然后煮枣,去枣,入葶苈,煮取一升,顿服。葶苈子味辛寒,性滑利,《本经》说它“主症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黄宫绣说它“性急不减硝黄”,黄树曾说它“寓巴豆、大黄两物之性,故极速降”,所以仲景将它与大枣相配,加上这样的煮法,更可以有效地缓和峻烈。
(三)煮药用水:
一般情况下,仲景只说用水多少,没有特别注明用什么水,则其所用者多为日用食水而已。但也有偶用其它水煮。
1.潦水:
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徐注为“无根之水”,李铁君注谓“地面积水”,实即雨水。或有取于轻清洁净乎?
2.浆水:
见蜀漆散等方。浆水,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或煮粟米令熟,投于水中浸五六日制成。其意或为养护胃气,盖蜀漆气味俱劣也。
3.泉水:
见百合病诸方。泉水寒洌,有利于除心肺邪热。井华水近之。
4.甘澜水:
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后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徐灵胎恐怕不大懂甘澜水的意义,他说大约是取动极思静的意思。尤怡说“扬之令轻,使不益肾邪也”,倒有点意思。
5.东流水:
见泽漆汤,大约取其急流荡涤之意。
此外,还有:
1.酒水各半煎:
仲景用酒,皆取其辛热善行以助药力,此外也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析出,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合为一斗五升,煮至三升(久煎可知),温服一升,日三服。此证为气阴两虚而脉道不适,故重用大枣、生地、炙甘草配合人参、麦冬、阿胶、麻仁,复以清酒助桂枝、生姜通脉。
2.酒煎:
栝蒌薤白白酒汤用白酒七升,栝蒌薤白半夏汤用白酒一斗煎药,不加水。则是因心气痹阻,胸痹疼痛非酒性慓悍不足以开之。红蓝花酒亦只用酒煎。
3.水醋煎:
方如茋芍桂酒汤,方中苦酒即醋,用醋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治黄汗,用茋、桂、芍调畅营卫,更以苦酒入煎,则气益和而行益周,盖苦酒有行有收,能助桂芍之力也。
4.蜜煎:
大乌头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天只服一次,不差明日更服。蜜煎既缓乌头之毒,又可缓急止痛。
(四)服法:
1.常规服法:
多数处方系常规服法,即一剂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或日三服;或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如小青龙汤、旋覆代赭石汤,黄芩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虎汤等名方,都见采用这种常规服法。常规服法中,还有日三夜一,即一日四次的,须注意。
2.桂枝汤服法:
此为仲景用心最精细者。桂枝汤服法:水七升,微火煮至三升,适寒温,先服一升;然后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取微汗,病即愈,余约二升就毋须再服。若不汗,则依前法再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即缩短服药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中病即止。如果还没有好,可以依法服到二、三剂。
3.大承气汤服法:
水一斗,煮取二升后,服一升。这一升服下去即利,就无须再服。即所谓“止后服”,“得下余勿服”。大承气汤也是服后得利则止;不得利,则将一升二合之半尽饮之。已经很明白了,最后还又郑重地补上一句:“若更衣者,勿服之”。
仲景用汗法、下法,都极为勇敢果断而又特别谨慎小心。勇敢果断,是当用必用,不容瞻前顾后,即使少阴病,阳邪入阴,肾水欲涸,也必须急下以存阴,原文中一连三个“急下之”,可见其坚决;谨慎小心,则中病即止,最大限度地减轻攻邪药对正气的损伤。那像我们今天,解表攻下药一开就是几剂!
4.小柴胡汤服法:
小柴胡汤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一半),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再煎目的是去掉一部分水分,使之浓厚而已。徐灵胎说少阳介于两阳之间,此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这种说法有点似是而非。大柴胡汤亦用去渣再煎法。
5.顿服:
即一剂为一服(一剂只煎一次喝一次),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故急用此方扶阳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顿服,则是取直捣黄龙,一战成功,毋使频频进药伤正的意思。
6.含咽:
苦酒汤治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用此方敛火降气,是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