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再学中药之吴茱萸
TUhjnbcbe - 2021/5/11 12:08:00
北京最大皮肤病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03/8811212.html

茱萸,大江南北皆产,因产于吴地者为好,故以吴名之。吴地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领域,主要包括今天江苏、浙江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区域。吴茱萸三月开花,七、八月结果,九月九成熟,“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民间有九月九插吴茱萸登高辟邪的习俗,来源于一个小传说。《本草纲目》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因为吴茱萸性味燥烈,故后人多用其辟邪防瘟疫。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广为流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吴茱萸辛苦,温热,有小毒,具有温中下气、止痛,祛风的功效,是太阴、少阴、厥阴病变的要药,可用于中阳亏虚,浊阴不降,厥气上逆所致诸证,可见心腹冷痛、腹痛、吞酸、吐涎、头痛等临床症状。吴茱萸在这么多方剂中出现,吴茱萸汤是温中降浊的代表方,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参、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胃中虚寒,浊阴上犯,其君药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降滞,*参为臣,补益中焦,生姜为佐,既可助吴萸散寒化滞,又可助*参补益中焦,大枣为使药。临床用吴茱萸汤治疗浊阴上逆之证,疗效颇佳,现分享2例病案。

典型病案:

病案一:李某,男,30岁。

初诊:年01月21日

吐涎多月。口干,畏寒,舌淡红,苔薄,脉细。

吴茱萸2*参10生姜皮3法半夏10

茯苓10炒白术10巴戟肉10韭菜子10

肉桂2当归10炒白芍10

14付

二诊:年01月25日

吐涎较前明显减少,口仍干,畏寒,纳可,舌淡红,苔薄,脉细。

上方加泽泻10

14付

注:该案主症为吐涎,乃中焦虚寒,津液不化,聚而上泛所致,故以温中散寒,辛散为法,选吴茱萸汤加减。加法半夏、茯苓、炒白术健脾助运,巴戟肉、韭菜子、肉桂温助阳气,促进津液的代谢,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亦可佐制温药之燥。诸药合用,温阳散寒,津液得化,吐涎自止。

病案二:傅某,女,63岁

初诊:年01月05日

胃溃疡史,已于外院治疗。目前上腹不适,畏寒,泛清水,大便易溏,舌淡红,苔薄腻,中剥,脉细。气阴已亏,酸温进治再观。

吴茱萸2*参10干姜3炒白芍10

麦冬6木瓜3茯苓10炒白术10

焦山楂10炙甘草3益智仁10

14付

二诊:年01月23日

药后症缓,左上腹或不适,舌淡红,苔薄腻,中剥,脉细。

上方加旋覆花6

14付

注:该案有胃溃疡病史,虽以上腹不适,畏寒,泛清水为主症,但其舌苔已剥,故病机为阴阳两亏,即有胃阴亏虚,又有阳气亏虚,浊阴蕴结。治颇为棘手,养阴易助寒,温中易更伤阴液。综合考量,酸温似较为合适,酸可以生津养阴,温可以散寒,而且酸温互为佐制。仍以吴茱萸汤为主方,加炒白芍、麦冬、木瓜、焦山楂甘酸养阴,茯苓、白术、益智仁健脾助运。众药合用,即可以散浊以化饮,又可甘酸以养阴。患者药后诸症均除,原法善后。

正所谓:

茱萸辛热温中效,散寒降逆化寒饮;

三阴经病为要药,酌情加减变化繁。

医者不易勤中精,方药互参记心中;

集四诊法断证机,解世苦厄乃可期。

灵兰中易堂

传承精华,发扬国粹。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学中药之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