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药望闻问切》有感
开卷有益
中药望闻问切
两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朋主任关于中药望闻问切的讲座,那个时候还在读大二的我听完讲座之后虽然还是有些似懂非懂,但是已经是对这个思想无限膜拜了,因为这个思想对我们这些中医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通过中药望闻问切,把抽象的归经、功效具体化,让中药变得通俗易懂。这不仅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中药,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医的兴趣。
/
如今有幸拜读此书,更是受益匪浅。书中反复提到“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虽然我还只是医学界的一名“小学生”,但是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这也是我对中药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未读此书时,我对中药的望闻问切的理解还只是简单的望——看中药形状、颜色,闻——嗅中药气味,问——问中药产地来源,切——触摸中药质地。
拜读完此书后,首先让我比较欣喜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论述核心思想,而是先进行简单的铺垫,由中医的望闻问切慢慢引申到中药的望闻问切上,并对中药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论述,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看懂。其次是我对中药望闻问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望——不仅是从形状、颜色看其与功效、归经的关系,更有从取材部位看类似中药间的联系,如叶类中药多具有清肺泻热之效,果实、种子类中药多具有收涩、补益之性,皮类中药多具有走表利水之效等。从颜色看其与炮制的关系,如白芍和赤芍均为毛茛科植物,白芍经过净制后须置沸水中煮后并除去外皮,赤芍不去皮,因此白芍色白光滑,赤芍色棕褐且粗糙。
闻——即通过嗅中药的气味来推测它的作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气味臭秽者可解毒,如鸡屎入药消食通便,“以秽制秽”等。
问——这一部分是我对此法误解最深的地方,拜读此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此处的问并非问中药的产地来源,而是通过口尝对中药进行综合推断。读到此处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是无法将“问”同“口尝”进行联系。后来我对其进行了两种解读,其一是把中药看成病人,我们通过通过口尝与中药进行亲密接触,就像医生询问病人一样,只不过中药是通过味道向我们叙述它们的“症”的。其二则是作者可能此处的“问”同“味”,代表中药的味道。不过在请教完作者之后,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问”起于形声字即门口,入门前需在门口问主人是否在家。而中药之始起于神农氏尝百草,因此中药之入门乃需口尝一样。能做出如此解释,不得不感慨作者之学识渊博、见解独到。
切——即用抚摸、掂量、触捏、捻压等方法对中药进行综合推断,了解中药的温热寒凉、升降浮沉、毒性及相关功效。
小结
拜读完此书,我伫立良久而沉思。一者感慨作者知识之渊博,中药功底之深厚,个人见解之独到。作者旁征博引对于中药功效主治性味归经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如不是长期积累的深厚底蕴与个人临床感悟相结合,何以著此佳作。再者反省自身,空耗四载光阴对于中药仍囊中羞涩,见解浅薄,思之甚是羞愧难当。
诚如书中反复所提“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做为一名中医人,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我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中药相关知识,毫不懈怠,努力早日成为一名既懂医又懂药的中医!
图文编辑:周洁、李凌基、夏冉
审定:朋汤义
中药望闻问切
更多内容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