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痛症运用中药心得3
TUhjnbcbe - 2021/5/4 14:36:00

由于医、药分离,现在的中医都不像以前一样负责中药的采撷与制作。然而中药的炮制是中医医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炮制能不能符合辨证施治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治疗能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尽管中药的炮制已经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但作为临床的中医必须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以便于在临证时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方法炮制的药物。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去杂存精,或改良药物属性,去除药物的烈性,降低药物的毒性,使之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药物最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制、炙法、烫制、煅制、蒸煮与焯法、复制发酵法、煨法与制霜、提净水飞法、熬胶炼丹石法、净制、切片等多种方法。同样一个炙法,可以用蜜炙、酒炙、醋炙、盐炙、姜炙、油炙等多种方法,用不同的材料炙作,其临床上的用法就不一样,用蜜炙可甘润其性,使药性趋向和润温泽,如蜜炙黄芪可以增强和中补益的作用、蜜炙枇杷叶可以增加润肺化痰止咳的效果;用盐炙后可以使药物导入少阴肾经,如盐炙杜仲、盐炙菟丝子就能够增强这些药补益腰肾、强筋健骨的作用;酒炙可增强药物行串的性能,使药物上达颠顶,内走血脉,下行四肢,如川芎酒炙后善散之性跃然而出,能够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丹参酒炙后即能够气运血随,增强了活血化瘀的功效;桑枝酒炙后即可助药力行走肩臂指节,增强了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同一种药物,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药性与功效就不一样,如同为姜,生姜可以发散风寒,温中和胃;干姜则可以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可以温经止血,祛少腹寒邪;煨姜则擅长于温中止呕。再如荆芥生用散风解表,炒焦成炭则作为止血用;酒炙当归偏于行血活血,而炭当归用于止血。作为临床中医虽然不参与中药的炮制,但对于这些常识必须熟知于心,处方用药时须生用还是炮制后用,用什么材料炮制都要在处方上标注明确,有时须与药剂人员对接,以防止没有按照处方的要求配剂。以保证处方用药的准确无误,而达药物的治疗目的。

白芍

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芍药的根,产于浙江的杭白芍品质最佳。白芍味甘酸苦,性微寒,入肝脾经。养血荣筋、柔肝安脾、通顺血脉、缓中止痛等功效。和当归一样,白芍也是妇科的常用药,与当归的性动而主走相比,白芍性静而主守,当归补血偏于温阳,而白芍补血偏于养阴,所以血虚有寒者用当归,血虚生热的用白芍。与赤芍的味苦泄性多比,白芍味甘补性强,所以白芍可补血热之虚,赤芍可泄肝火之实;白芍可安胎热不宁,赤芍可通经破血。临床上须重视药物的这些特性,精准运用,往往可以达到既定的疗效。白芍入脾经,其性较为阴沉,入血分。女人以血为主,脾统血,所以白芍能够治疗女人的很多疾病。白芍常用来调理月经,并治疗产前产后的许多病症。白芍与干姜配伍可以治疗痛经;白芍与当归、黄芩、阿胶配伍可治疗月经提前或过多;白芍与当归、川芎、香附等配合可治疗经期错后或经来量少;白芍与当归、茯苓、白术、川芎等配伍可治疗妊娠腹中?痛;白芍与桂枝、甘草等配伍可治疗产后气血攻心的腹痛。白芍与当归一样也不是女人的专属之药,白芍是很好的补中焦之药,辅以甘草,可以柔肝安脾、缓急止痛,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泄利、腹部疼痛;白芍酸寒入肝脾,具有养脾柔肝的作用,白芍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白术配伍可以补血养阴,治疗血虚引起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病症;白芍与当归、木瓜、鸡血藤等配合可以治疗肝血不足,筋肉失荣而出现的肢体拘挛、关节强硬、屈伸不利转筋疼痛等症;白芍与当归、郁金、柴胡、合欢皮、香附等配伍可以治疗脾虚肝郁引起的心中烦闷、失眠多梦、善叹气、胁肋疼痛等症。白芍一般用量10~15克,病重的也可以加倍使用。

木瓜

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味酸性温。木瓜具有平肝和胃,去湿舒筋的功效,木瓜能够利湿温脾胃,与藿香、佩兰、吴茱萸配伍可用于中焦湿盛所致的吐泄腹胀,与紫苏叶、吴茱萸、槟榔、生姜配合用于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跗而致的脚气水肿。木瓜具有舒筋活络,下冷气,强筋骨的作用。木瓜可治疗筋病,筋急者能缓,筋缓者能利。白芍治筋病,主要是柔肝缓急而养筋;木瓜治筋病,主要是利湿温肝而舒筋。临床上木瓜与藿香、佩兰、木香、吴茱萸、白芍配伍用于治疗因为暑湿伤中,吐泻不止而引起的两小腿抽筋的病症;与当归、牛膝、威灵仙、川乌、草乌、川芎等配伍治疗因为湿邪侵袭,经络不和,筋软关节不利的病症;木瓜与槟榔、桔梗、陈皮、生姜、吴茱萸等配伍治疗风湿流注足膝关节,导致足膝关节肿胀疼痛难忍的病症;木瓜与酒炙牛膝、巴戟、茴香、木香、续断等配合补益壮筋骨治疗腰膝无力、腰腿疼痛;木瓜与羌活、葛根、防风、乳香、没药配伍可以治疗项强筋急,头项不能转折的病症。木瓜常用10~15克,因为味酸单味药使用时有收涩的作用,所以如遇适应症又兼小便不利时须与其它利水之药配合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症运用中药心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