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TUhjnbcbe - 2021/4/30 10:20:00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3314.html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复损害后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学认为CAG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故引起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可成为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滥用非留体类药物等。CAG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发病率占胃镜受检病人的13.8%。CAG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CAG伴有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和中、重度异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学无CAG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嘻嘈杂”“反酸”等范畴,年10月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议上通过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痞”病名的意见。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犯胃(包括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均能导致脾胃损伤致虚,纳运升降功能失常,容易使外邪人侵,诚如古人所曰“脾旺不受邪”,“脾虚百病由生”,脾胃虚弱,渐致气虚血瘀,胃络闭阻。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无气则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气虚与血瘀互为因果,最终可转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萎缩性胃炎病变形成过程中,瘀血一旦形成,则可使胃络闭阻,胃膜失养,从而加速胃黏膜的损害,造成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所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健脾活血。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经验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更甚)、烧心、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没有特异性,胃粘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中医临床接诊的病例一般都已经明确了诊断。有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中医所称的“胃痞”、“虚劳”、“胃脘痛”等,个人意见这样的对号入座既无必要,也不妥当。如果诊断明确,径直称“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可,换个中医名称,对临床辨证和治疗似无帮助。

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此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本人接治了大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积累了较多经验。个人认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不只是补充方法或曰替代方法,而应该作为主要的手段,因为无论是改善症状,还是纠正病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都是肯定的和显著的。

首先说一下传统医学的辨证治疗

中医学将其归为胃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名医叶天士有“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之说,是一个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发病可因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胃络失养,血行迟滞;可因情志不畅,肝气乘脾,中焦气机失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也可因过食生冷或禀赋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遏阻中焦,血行迟缓,壅滞成瘀。总而言之,本病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气亏虚为本,以瘀血痹阻为标。

第二说一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药选用摩罗丹,是河北省名老中医李恩复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潜心研究,精心配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由百合、茯苓、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白术、茵陈、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三七、地榆、延胡索、蒲黄、鸡内金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痛、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烧心等病症。中医脾胃病专家李恩复教授

西药选用维酶素,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生物发酵后,精制加工而成的一种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为核黄素及核黄素的衍生物。其中维生素12种,以B2和VE含最多,氨基酸18种,微量元素23种,是临床上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药物。

奥美拉唑胶囊,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一些症状,对胃溃疡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使用方法:摩罗丹每次4丸,一日3次,饭前用米汤送下。维酶素每次四片,一天三次。奥美拉唑胶囊每日两次,早晚,饭前的1个小时服用,在胃酸的症状明显缓解后停止服用。一疗程为2-4周,对延缓症状有着明显的效果。

第三说一下中医治疗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同治疗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延缓“萎缩”进展,甚至逆转“萎缩”,目前采用中医治疗也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第四说一下中医的辩证治疗

萎缩性胃炎是目前公认的胃癌前期病变,同时存在胃息肉者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极大,有人报道,其癌变率在12%左右。中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嘈杂”等病范畴,其发病机制为中土虚弱。

临床分类型:常见有脾胃虚弱、胃阴亏损、肝胃不和、脾虚血热等病型,临床分证论治,疗效卓著。

针对脾胃虚弱证:胃脘隐痛,喜暖恶寒,稍进冷食疼痛尤甚,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青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益胃、温中补气,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针对胃阴亏损证:多见胃脘嘈杂,食后疼痛,口干舌燥,喜食酸物,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少便秘,舌干少苔,脉沉细。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益胃汤加味。

针对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胸胁痞满,嗳气呃逆,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忧郁,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弦数。治宜舒肝和胃、活络化痰,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失笑散加减。

针对脾虚血热证:多见胃脘痞满,呕恶不舒,时有血块或血丝呕出,面色苍白或萎黄,脉沉细或沉数而细。治宜温脾益气、凉血止血,方用黄土汤加减。胃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可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徐长卿、地锦草、莪术、大黄、黄连、乌梅、丹参等;

指导下使用。第五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十种中成药

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中医“胃痞“、“痞满“、“”胃脘痛“等病范畴。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意见,》可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在治疗上需辨证论治。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十种用于萎缩性胃炎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肝郁气滞证:证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每于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不思饮食,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可选的中成药如气滞胃痛颗粒、柴胡疏肝丸、枳术宽中胶囊、胃苏颗粒。1、柴胡舒肝丸:由茯苓、麸炒枳壳、豆蔻、酒白芍、甘草、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炒山楂、防风、六神曲(炒)、柴胡、黄芩、薄荷、紫苏梗、木香、炒摈榔、醋三棱、酒大黄、青皮(炒)、当归、姜半夏、乌药、醋莪术组成。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2、枳术宽中胶囊:由白术(炒)、枳实、柴胡、山楂组成。健脾和胃,理气消痞。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返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暖气频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治宜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可选的中成药如丹栀逍遥丸、艽龙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3、艽龙胶囊:龙胆总苷。清肝泄热。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郁热证者,症见胃脘饱胀,脘部烧灼,口干口苦。

4、加味左金丸:由姜黄连、制吴茱萸、黄芩、柴胡、木香、醋香附、郁金、白芍、醋青皮、麸炒枳壳、陈皮、醋延胡索、当归、甘草组成。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暧气吞酸、胃痛少食。

脾胃湿热证:胃脘痞胀或疼痛,舌质红;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苔黄腻或黄厚。治宜清热化湿,宽中醒脾,可选的中成药如三九胃泰胶囊、枳实导滞丸、肠胃康颗粒、五味香连丸等。

5、肠胃康颗粒:由牛耳枫、辣蓼组成。清热除湿化滞。用于急性胃肠炎,属伤食泄泻型及湿热泄泻型者,证见腹痛腹满、泄泻臭秽、恶心呕腐或有发热恶寒苔黄脉数等。

胃络瘀阻证:胃脘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瘀斑。治宜活血通络,理气化瘀,可选的中成药如摩罗丹、胃康灵胶囊、荆花胃康胶丸等。

6、摩罗丹:由百合、茯苓、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延胡索、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鸡内金、三七、白术、地榆、蒲黄组成。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等症。

7、胃康灵胶嚢:由白芍、白及、三七、甘草、茯苓、延胡索、海螵蛸、颠茄浸膏组成。柔肝和胃,散於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运中和胃,可选的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丸、小建中颗粒。

8、温胃舒胶囊:由*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组成。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

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有裂纹。治宜养阴生津,益胃和中,可选的中成药如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湿寒胃痛颗粒。

9、养胃舒胶囊:由*参、陈皮、黄精(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辅料为二氧化硅、淀粉、滑石粉组成。滋阴养胃。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

10、阴虚胃痛颗粒:由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炙甘草组成。养阴益胃,缓中止痛。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第六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食疗

根据不同类型的胃病,我推荐几种养胃汤。

1.慢性胃炎脾胃虚寒的患者——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减退,饭后饱胀,神疲乏力等。(以怕冷为主)

汤名:木瓜生姜汤

配料:木瓜g,生姜30g。

做法:木瓜切块,生姜切片。同放在砂锅中加水煮汤。分2-3天服完。2-3天1剂。可常服。

2.慢性胃炎阳虚血虚的患者——体虚畏冷,神疲乏力,哈欠连连,面色苍白等。(以体虚为主)

汤名:当归生姜羊肉汤

配料:当归20g,生姜30g,羊肉g,黄酒、盐各适量。

做法: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生姜洗净,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去除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加入调味料即可。

3.慢性胃炎胃阴不足的患者——胃脘隐隐作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干口渴,胃中嘈杂易饥等。(以胃虚热为主)

汤名:麦冬二参茶

配料:麦冬、*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乌梅、生甘草各6g。

做法:以上药材研末,用开水冲泡,闷约10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即可饮用。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的患者——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或吐苦水。(以胃胀为主)

汤名:扁豆佛手粥

配料:扁豆80g,佛手20g,粳米50g。

做法:将佛手水煎取汁,与粳米、扁豆一同煮粥即食。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酒、辣椒、咖啡、浓茶);少吃甜食(点心、饼干);油炸的食物(油条、油饼)和寒凉的食物(雪糕、冷饮)。多选择清蒸、水煮、焖、炖等水加工易消化的食物。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束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要从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对疾病的发展和控制做到心中有数。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欢迎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