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在治疗常见疾病中有独特的疗效,很多人也会选择在家中备用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对付一些常见的小毛病,不仅方便,还能解决问题。但哪些药可以备用,又能对付哪些疾病,您是否都清楚呢?小编今天就和您一起聊聊家庭常用的内科中成药!
一、感冒药1银翘片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口服。1次4~8片,1日2次。
维C银翘片(含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2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辅料为蔗糖、香精。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口服。1次20毫升(2支),1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小柴胡颗粒柴胡、黄芩、姜半夏、*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可以有效地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开水冲服。1次1~2袋,1日3次。
4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藿香、连翘、芦根、生地黄、郁金、石膏、石菖蒲、知母。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口服,1次10毫升,1日2~3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1次)。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二、止咳药1橘红片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口服。1次6片,1日2次。
2蛇胆川贝口服液蛇胆汁、川贝母。辅料为:杏仁、薄荷脑、苯甲酸钠、蔗糖、蜂蜜。
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
口服。1次10毫升,1日2次。
3急支糖浆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症状者。
口服。成人1次20~30毫升,1日3~4次;儿童1岁以内1次5毫升,1~3岁1次7毫升,7岁1次10毫升,7岁以上1次15毫升,1日3~4次。
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4川贝枇杷露川贝母、枇杷叶、半夏、桔梗、薄荷脑。
镇咳祛痰。
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口服,1次10~20毫升,1日3次。
5通宣理肺丸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症见咳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口服,1次8~10丸,1日2~3次。
孕妇禁用。
三、祛暑药1藿香正气胶囊(水)藿香、紫苏叶、白芷、厚朴、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沉、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口服。1次2~4粒,1日2次。水剂1次5~10毫升,1日2次,用时摇匀。
水剂含乙醇(酒精)40%~50%,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2十滴水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辅料为乙醇。
健胃,祛暑。
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等不适。
口服。1次2~5毫升,儿童酌减。
孕妇忌服。
3人丹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罗勒油。
祛风健胃。
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口服或含服。1次0.1~0.2克。
婴幼儿、孕妇禁用。
4仁丹冰片、薄荷脑、陈皮、丁香、豆蔻、儿茶、甘草、广藿香叶、木香、肉桂、砂仁、檀香、朱砂。
清暑开窍。
本品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昏,晕车,晕船。
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1次10~20粒。
四、脾胃药1保和丸山楂(焦)、茯苓、半夏(制)、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陈皮、麦芽(炒)、连翘。
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口服。1次8丸,1日3次。
孕妇忌服。
2大山楂丸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辅料为蜂蜜。
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口服。1次1~2丸,1日1~3次。小儿酌减。
3香砂平胃丸苍术、陈皮、厚朴(姜制)、木香、砂仁、甘草。
健脾燥湿。
用于胃脘胀痛。
口服,1次6克,1日1~2次。
4香砂养胃丸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木香、砂仁。
温中和胃。
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表现为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口服,1次9克,1日2次。
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四君子丸*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
益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者。
口服,1次3~6克,1日3次。
6香砂六君子丸含木香、砂仁、陈皮、制半夏、*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益气健脾,化痰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口服,1次6~9克,1日2次。
7理中丸*参、白术(土炒)、炙甘草、炮姜。辅料为炼蜜。
温中散寒,健胃。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小儿酌减。
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
8附子理中丸附子(制)、*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3次。
五、通便药1.麻仁润肠丸火麻仁、苦杏仁(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润肠通便。
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口服。1次1~2丸,1日2次。
孕妇忌服。
2.苁蓉通便口服液肉苁蓉、何首乌、枳实(麸炒)、蜂蜜。
润肠通便。
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口服。1次1~2支(10~20毫升),1日1次,睡前或清晨服用。
六、安神药1枣仁安神颗粒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炙)。辅料为糊精。
补心安神。
用于失眠,头晕,健忘。
开水冲服。1次5克,临睡前服。
2柏子养心丸柏子仁、*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
补气,养血,安神。
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口服。1次6克,1日2次。
3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
阴亏血少。
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复发性口腔炎、荨麻疹等有上述症状者。
口服。1次9克,1日2次,或遵医嘱。
忌食辛辣腥物,虚寒病人不宜服用。
七、清热药1黄连上清丸黄连、姜制栀子、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酒炙)、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
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用于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口服。1次3~6克,1日2次。
孕妇和脾胃虚寒者禁用。
2牛黄上清丸人工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口服。1次4克,1日2次。
3牛黄清心丸人工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辅料为蜂蜜。
清心化痰,镇惊祛风。
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
口服。1次3~6克,1日2次,小儿酌减。
4牛黄解毒丸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辅料为蜂蜜。
清热解毒。
用于火热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口服,1次3克,1日2~3次。
孕妇禁用。
5清热解毒口服液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辅料为蔗糖、糖精钠、橘子香精、谷氨酸钠、苯甲酸钠。
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
口服,1次10~20毫升,1日3次。
孕妇忌服。
6六神丸本品是由麝香等药经适宜的加工制成的小水丸。
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口服。1日3次,温开水吞服。1岁每服1粒,2岁每服2粒,3岁每服3~4粒,4~8岁每服5~6粒,9~10岁每服8~9粒,成年人每服10粒。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取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于汤匙中化散,涂搽四周,每日数次,保持潮润,直至肿退为止。如红肿已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孕妇忌服。运动员慎用。
7二妙丸苍术(炒)、黄柏(炒)。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白带,阴囊湿痒。
口服。1次6~9克,1日2次。
8龙胆泻肝丸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清肝胆,利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口服。1次3~6克,1日2次。
9安宫牛黄丸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症状者。
口服。1次1丸(3g),1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1/4丸,4~6岁1次1/2丸,1日1次,或遵医嘱。
八、补虚药1.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炼蜜。
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次。
2.麦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麦冬、五味子。
滋肾养肺。
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次。
3.桂附地黄丸
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温补肾阳。该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或小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夜尿频多。
口服。大蜜丸1次9克,1日2次。
4.十全大补丸
*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辅料为蜂蜜。
温补气血。
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口服。水蜜丸1次6克,1日2~3次。
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补中益气丸
炙黄芪、*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重坠。
口服。1次9克,1日2~3次。
6.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口服,1次10毫升,1日3次。
7.归脾丸
*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日3次。
8.参苓白术丸
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白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健脾,益气。
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口服。1次6克,1日3次。
9.复方阿胶浆
阿胶、人参、熟地黄、*参、山楂。
补气养血。
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贫血。
口服,1次20毫升,1日3次。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教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清湖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芍药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古人形容美女多是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之姿,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花季男女交往流行以芍药花相赠。
芍药
芍药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有治病救人的药用价值,芍药分赤白,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赤芍。
赤芍的名片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采集方式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法与用量
6~12g。
赤芍的功效及应用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
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疡。
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
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滞之胁痛,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相关经验方
1、治疗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太平圣惠方》赤芍药散)
2、治疗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3、治疗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4、治疗急性乳腺炎: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5、治疗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香附子、赤芍药。上等份,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太平圣惠方》如神散)
注:以上经方仅供专业人士学习参考,中药使用效果因人而异,使用请遵医嘱。
什么样的赤芍是好赤芍?
根据年版《中国药典》,赤芍的来源分为赤芍和川赤芍两种。
赤芍生长在北方海拔-1米之间的草原和山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赤芍以内蒙古多伦野生品为佳。
川赤芍集中生长海拔-米之间的高寒草原,在林缘和疏林下也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青海以及宁夏。
赤芍
川赤芍
由上图可见赤芍与川赤芍的性状有一定差异。
赤芍的性状特征
①表面呈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外皮易脱落,俗称“糟皮”。
②脱落后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较轻松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粉白色或淡棕色,俗称“粉碴”。
③皮部窄,类粉红色,木部占根的大部分,射线明显,有裂隙,气微香,味稍苦、酸、涩。
赤芍:“糟皮粉碴”
川赤芍的性状特征
①表面呈棕红色或暗棕色;
②断面显粉性,黄白色或带紫色,木化程度小;
③香气浓,味苦甜。
川赤芍断面:带紫色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赤芍,野生赤芍占比较大,野生赤芍常年的采挖量维持在0吨左右,国内及出口需求量在4吨左右。
家种赤芍在市场上也有流通,种植需3-5年可收获。因为家种赤芍与野生赤芍生长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土壤环境也存在差异,所以部分家种赤芍在性状上与野生赤芍有明显区别,断面发白,质硬,无清香气味,其价格便宜,主要作为药厂投料使用。
家种赤芍
(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赤芍野生资源匮乏,家种赤芍未能广泛流通,赤芍的价格趋势明显,故赤芍的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掺入非药用部位如赤芍根茎、赤芍提取残渣、用不去皮白芍染色假冒、还有其他伪品。
赤芍提取残渣
鉴别要点:残渣断面灰褐色,干枯,裂隙明显。气微,味淡。
未去皮白芍
鉴别要点:白芍外皮不容易脱落,断面灰白色至淡棕色,致密,无裂隙,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未去皮炒白芍
鉴别要点:断面棕色,致密,无裂隙,气微,味微苦。酸。
欲知白芍和赤芍的区别,可点击文章链接《芍药庭中开,入药分赤白,两者有何别,本文且道来》了解。
伪品一:毛叶赤芍
来源:毛茛科植物毛叶川赤芍及毛叶草芍药的干燥根及根茎。
鉴别要点:
①外表面暗棕色、棕褐色或棕红色;
②断面类白色或局部浅紫红色;
③皮部较窄,木质部较宽广,可见放射性纹理;
④气微香,味微苦涩。
伪品二:地榆
来源:蔷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
鉴别要点:
①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
②断面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
③气微,味微苦涩。
赤芍的日常应用
赤芍在日常养生中可以如何搭配与使用?以下药膳可供大家提供参考。
①赤芍天参陈皮饮
赤芍9克,黑枣9克,广陈皮4~5克,白鲜皮9克,生地黄12克,淡竹叶5克,甘草3克。把所有原料一同放入锅中,水煎,去渣后饮服,能够清脾凉血,适用于沙眼引起的倒睫患者。
②丹参赤芍酒
丹参15克,赤芍15克,川芍15克,红花15克,降香15克,首乌15克,黄精15克,白酒毫升。将所有中药洗净,沥干水分,浸入酒中,密封贮存,每日摇晃几次,15日后即成。适量饮用,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心绞痛反复发作,伴有血压偏高等症。
③赤芍莲藕汤
赤芍10克,莲藕克,白糖15克。赤芍洗净;莲藕洗净,切成菱形块。将赤芍,莲藕同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再改用小火炖30分钟,放入白糖即可。可以起到行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痤疮患者夏季食用尤佳。
汇群中药广告时间
汇群中药赤芍饮片
精选自道地产地内蒙古的野生赤芍,
片大粉性足,无提取,不掺假,
基源纯正,质量有保障,
买赤芍就选汇群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