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董老师披星戴月的学习中医不亦乐乎,何谓“披星戴月”皆是因为每晚七点端坐桌前,对看电脑,沉浸在老董戏说百草的灵魂故事里,古人给白芍,当归,白芷,五味子……这些千年传承的草药赋予了充满爱与希望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来自于最朴素的劳动人民。
??然而却是有相当多的人群不信任或者半信半疑中草药的治病功效,甘草姐姐认为这不属于科学与迷信的定义范围,而是在世界观和信仰体系的差别上!
??跟着甘草姐姐先来了解中草药的基本概念
为什么中药能治病?
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
相传,中药的发现和运用,都来自起源于神农氏,自古民间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为什么草根树皮能够治疗人的疾病,中药能治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周易》延伸出来的阴阳论,是博大精深的宇宙宏观认知体系,现代西方科学的高度发展越来越认同我们祖先对宇宙早在五千年前的认知。阴阳论里有五行之说,木火土金水,是祖先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我们人类是上帝的宠儿,亦是天地之子,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医易同源,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在土地里生长,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
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所以有使气下行的作用。
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的“气”,另一个是药物的“味”。
所谓中药的“气”,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称为“四性”。
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它的气就是凉的;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它的气就是温的。
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种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说到这里,甘草姐姐又感动了自己,因为每当我看到草木有情于我们人类,以己之性纠人之疾时,万物有情有义,一切都为了人类的繁荣稳定,感动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下面从两个有趣的故事来认识中药。
1、耐热的西瓜——清热解暑
我们都知道,西瓜是清热解暑的良品。
西瓜:性平,味甘。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
西瓜皮:性凉,味甘。有清透暑热,养胃津的功效。
西瓜的功效和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西瓜在太阳的直射下成熟了,阳光越强烈,西瓜越甜。
问瓜农,如果今年老是阴雨连绵的,西瓜个儿会长,但是不会太甜。
?
有教授曾跑到西瓜地里去,站在大西瓜的旁边说:“大西瓜啊,我来体验体验你到底接受着怎么样的阳光照射。”
他站了5分钟,开始满身冒汗。
?
有个瓜农过来说:“你要干什么啊?”
教授说他要体验西瓜的生活,看看西瓜是怎样在阳光的照射下锻炼自己耐热能力的。
瓜农就笑了,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人,要和大西瓜比耐热能力。
?
教授却想:“大西瓜啊,你在阳光的直射下,练就了耐热的能力,所以当我们人体不能耐热的时候,当我们人体烦渴、口渴缺乏津液的时候,拿你来吃就能够达到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
2、抗寒的附子——补火助阳
与西瓜炎热的环境相反,我们来看在极度寒冷环境中生长的中药——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有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的功效。
大学的实战课上,老师带学生们去山里采药。
在向阳的坡上,学生发现太阳照射着石头烫得不敢坐,那些植物大多是抗热的,有清热的功效;
在背阴的山坡,早晨和傍晚能照到太阳,所以生长的大多是养阴的药。
?
学生就很好奇,那深山沟里,阳光基本照不到的地方,会长什么东西呢?
于是,有人就一声不吭地下到山沟里,山沟里的植物很少,只是偶尔有些蕨类植物。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冰雪,夏天冰雪都没化,可想环境有多残酷。
?
可就在冰雪没有化的地方旁,长着大概一人高的植物,一堆堆,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花朵。
学生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就拿一个小镐刨啊刨,刨出的根像小红薯一样,连根带着枝叶扛到山顶。
老师从大老远看到了,惊讶地问:“你从哪儿挖的附子啊?”
?
学生心里一激灵,原来附子长在这样的地方。夏天冰雪都不化的地方,生长的却是附子。
附子就经年累月在这种寒冷的地方生长着,生活着,一代代的练就了自己耐寒的能力。
所以当人体肾阳不足,不能够耐寒的时候,我们就拿自然界中这种耐寒的植物来吃。
中药的自然特性为什么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呢?
因为它们大多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下孕育产生的。
他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
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如生产在炎热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
这种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可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物质可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信赖他、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中医是我们祖先对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高度认知,是一种身心意的完美结合!请不要用现阶段的科学去怀疑甚至否定。
欢迎加入《五运六气》俱乐部,学习中医养生文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