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所涉及的药物释义
《神农本草经》释义:
(又称牡桂,即桂枝、薄桂皮):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中药学》释义: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
性味:辛、甘、温。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桂皮。干皮去表皮者称肉桂心;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者称官桂。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大暑节前将树皮割裂,立秋后剥离,刮去栓皮,阴干。切片或研末,生用。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里桂枝与肉桂未分。
《神农本草经》释义:
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中药学》释义: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栽培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以产于浙江杭州以及东阳、磐安、缙云等地者品质最优。夏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热均匀,晒干。用时润透切片。
性味:苦、酸,微寒。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赤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果赤芍(川赤芍)和卵叶芍药或芍药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四川及东北各地。秋季采挖,除去茎杆、芦头、须根,刮去粗皮,晒干。润软,切片。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里的芍药白芍、赤芍未分。
《神农本草经》释义: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中药学》释义: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粉性足,体质结实。春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或去外皮,切片晒干。
性味:甘,平。
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现代炙甘草与《伤寒论杂病论》里炙甘草的区别:现代炙甘草蜜炙用;《伤寒杂病论》炙甘草就是现在的生甘草,而不是现在的蜜炙甘草。汉代用药里一般用的是鲜药材(这个可以从条文用药里看出来),《说文解字》里“炙”为“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属皆从炙。”由此看出,汉代的炙甘草为烤干的甘草而非蜜炙,因此大家在处方时应根据具体的证来选用合适的饮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