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
一、正清风痛宁使用后发生的瘙痒、皮疹等反应为什么会在15-20分钟内消失?
二、第一次发生反应的大部分患者为什么继续使用正清风痛宁,反而不会再发生类似的反应?
三、发生反应的患者为什么大部分在减量使用或停药后,反应即可消失?
正本清源——有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之意,也可指从根本上清除病源。这也许就是正清风痛宁为何以“正清”两个字为首命名的真正意义吧。
正清风痛宁在临床的价值体现
一: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与甲氨蝶呤同效,安全性更高;
二:慢性肾炎降尿蛋白、降低血尿、保护肾脏组织效果显著,与ACEI/ARB联用,安全有效;
三:独特的抗炎靶点,选择性mPGES-1抑制剂,减少PGE2的生成,抑制骨侵蚀起到骨保护作用。
正清风痛宁以疼痛为主体,风湿和肾病为双翼,“一体两翼”方针实现凤凰腾飞,服务于临床医生和患者。
事物的两面性总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对于正清风痛宁而言它的两面性主要体现,一面是实实在在的临床价值,另一面是临床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要客观面对,我们要正确认识不良反应的机制,然后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真正实现服务于临床的宗旨。
认识它
一、类过敏反应机制
首先正清风痛宁ADR机制是一种类过敏反应,这类反应不属于免疫反应。具体说就是临床所使用的许多药物既不是抗原也非半抗原,发生的反应大多由于肥大细胞的非特异性介质释放,由于释放的介质与变态反应时的相同,在与机体第1次接触时,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如瘙痒、皮疹等,检测血清IgE不高,也没有明确抗体,称此为类过敏反应(anaphylactoidreactions)。
(图片来源西安交大中成药注射液药理研究所)
关键词:类过敏反应、免疫反应、抗原、肥大细胞、瘙痒、皮疹
二、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区别
关键词:临床表现、药物剂量、再次接触、IgE
类过敏反应的特质:
由药物直接引起,不属于免疫反应,不影响IgE抗体。药物浓度降低或停药后既可逐渐恢复;
首次使用即发生过敏样反应,与药物浓度正相关,与抗原—抗体反应无关,不会引起后期炎症因子的持续释放;
其临床表现、急救与处理和过敏反应相同;
近年ADR增多原因包括新药的应用、复合用药、混合用药等。
处理它
一、类过敏反应的分级表现及处理
一级类过敏反应——皮疹与瘙痒的处理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均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散。
★减量服用
★停药
★若没有消退的迹象,给予抗过敏药治疗,必要时口服或肌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级类过敏反应的处理
★症状表现:可有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低热、失眠、白细胞减少等。
★处理方法:1、减量或停用正清风痛宁;2、给予药物对症处理,如泼尼松、丙酸睾丸酮、惠尔血等药物。
严重类过敏反应的处理
★症状表现:休克、支气管痉挛等
★处理方法:同一般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将患者迅速置于去枕平卧状态,给氧,建立输液通道,先肌注异丙嗪25-50mg,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这几步处理后患者意识即逐渐恢复。以上处理后,如果反复测不到血压时,可给盐酸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
详见: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处置预案流程图
类过敏处理流程图
二、用药提前预防类过敏反应建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清风痛宁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估试验,湖南省7医院例患者使用正清风痛宁,结果显示:
女性不良反应(皮疹、红肿、瘙痒、胃不适等)是男性的1.86倍,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3%;
年龄阶段在40~55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占5.90%,其次是大于55岁的占4.05%,小于18岁或18~40岁年龄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建议:40-55岁的女性患者,一天一次,一次1片,连用3天,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未出现皮疹者2片bid正常使用;小于18岁、18~44岁或大于50岁的患者建议一天2次,一次1~2片,3个月为一个疗程,间隔7天服用第二个疗程。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组胺释放是引发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组胺释放出现一过性关节短时红、肿、热、痛、皮疹等现象;
正清风痛宁引起的皮疹可能为IV型变态反应也称迟发性的超敏反应,存在延时的特性;
与植物类药物联合用药会加强不良反应,见说明书如雷公藤、白芍总苷、黄葵等,与化药可以联合使用;
考虑与女性的身体机能及其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