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所致。
西医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好好干活)、食管廓清功能下降(不能大扫除)、食管组织抵抗力损伤、胃排空延迟、胃酸及胃蛋白酶等主要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社会心理因素等。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噫醋”,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等。
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感受外邪:感受寒热之邪,脾胃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可致吐酸。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助湿生痰,酿生湿热,脾胃受纳、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抑郁不达,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泛酸,日久脾胃失于健运,湿痰内生,气郁痰阻则出现咽部及胸骨后异物感,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内熏则胸骨后灼痛。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致中气虚弱,水湿不运,抑或胃阴受损,失于运化,升降失司而致吐酸等。
??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
二、辨证分型无论古今,中医皆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情志、饮食密切相关(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而不单纯的只是自身缺陷(脾胃虚弱、素罹胆病)所致。西医近几年来也倾向于胃食管反流病是种“生活方式病”: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膏梁厚味、暴饮暴食、快饮快食、边走边食……
中医“具形”,虽然有时表述不清某一病名,但好在它能把病人当做一个形体来看,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简单组合。
现代医家也是各论短长,但结合古代医学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肝胃郁热证丨
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主症:①烧心。②泛酸。
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反流。⑤心烦易怒。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丨
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主症:①口苦咽干。②烧心。
次症:①脘肋胀痛。②胸痛背痛。③泛酸。④嗳气反流。⑤心烦失眠。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丨
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主症:①泛酸或泛吐清水。②嗳气反流。
次症:①胃脘隐痛。②胃痞胀满。③食欲不振。④神疲乏力。⑤大便溏薄。⑥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丨
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主症:①咽喉不适如有痰梗。②胸膺不适。
次症:①嗳气或反流。②吞咽困难。③声音嘶哑。④半夜呛咳。⑤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丨
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症:①后背痛。②呕血或黑便。③烧心泛酸。④嗳气反流。⑤胃脘隐痛。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三、治则方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中药主要分为通降胃气、疏肝利胆、健脾和中、活血止痛及对症用药五大类。在应用中,通常依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进行遣方用药。
、肝胃郁热证
主症:常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代赭石、川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
主症:常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剂: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
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
主症:常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剂: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
主症:常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剂: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
主症:常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小编感到中医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遣方用药的“加减”二字。同一症候,在不同患者身上,绝不是统一用规定的处方,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附加用药。
例如在肝胃郁热证中,伴两胁胀痛甚者,宜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泻肝热,理气止痛;伴胃脘灼痛甚者,重用栀子,加连翘以散郁清热。
在气郁痰阻证中,泛酸明显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以制酸和胃;半夜呛咳者,加黄连、吴茱萸,伍旋覆花、代赭石以辛开苦降,降逆下气以止咳。
四、中成药和针灸中成药都是固定方剂,用的时候一定要看符不符合自己的证型。下面小编摘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中列出的中成药,推荐给大家:
、肝胃郁热证:舒肝片合加味左金丸加减。
2、胆热犯胃证:舒肝片合郁茵利胆颗粒加减。
3、中虚气逆证:香砂养胃丸加减。
4、气郁痰阻证:胃苏颗粒加减。
5、瘀血阻络证:胃复春颗粒加减。
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减”二字!
此外,常用的中成药还有六味安消胶囊、胃逆康胶囊、舒肝和胃丸、越鞠丸、乌贝散、胃力康颗粒、枳术丸等。这些中成药都具有疏肝泄热、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等功效,但没有一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专用药、特效药(别对祖国医学失望,西医同样也没有)。
不过,中医除了用药,还有它独特的治疗手段,大家能想到什么?对,针灸、穴位按摩!
针灸、穴位贴敷、药穴指针、注入式埋线等疗法也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
体针疗法常用穴位:
实证用内关、足三里、中脘穴;
虚症用脾俞、胃俞、肾俞、膻中、曲池、合谷、太冲、天枢、关元、三阴交等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以平补平泻为主。
至于怎样行针、如何贴敷,则看每位中医师的实践经验了。
五、生活指导胃食管反流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三分治七分养”、改变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起居、饮食、用药等方面避免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