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逍遥散的前世今生
本导生:19级中药学本博连读九年制秦琳茜
逍遥散知多少
前言
QIANYAN
逍遥散,为中医方剂名,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渊源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可用于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长久以来,逍遥散因其作用平和、副作用较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特点,被人们所熟知并沿用。
逍遥散的名称由来
YOULAI
逍遥散的逍遥二字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
其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么一句,这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这里可以将“逍遥”理解为“翱翔”。逍遥二字在《庄子》中出现了三十六次,例如《逍遥游》中“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中“茫然彷徨忽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等。此外古典古籍《周礼》、《楚辞》、《离骚》中也有记载,其中“逍遥”二字常指安然自得之意,或与形体的怅然徘徊有关,进而引申为心态上逍遥自得。
随着时间发展,逍遥的寓意最后变成:闲适不受拘束,随兴而来,怡然自得。而这种生发的、舒畅的特点与中医藏象学说中肝的生理特点极其相似。古人便将当归、柴胡、白芍、生姜、白术、甘草、茯苓、薄荷这几种具有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功效的中药结合成方,并命名为“逍遥散”。
逍遥散的来源流传
LIUCHUAN
#
渊源于汉代
《伤寒论》载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四味组成,用于气郁而致厥逆之证,体现了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治法。《金匮要略》载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六味组成,主治妇人妊娠腹中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有疏肝养血、健脾祛湿之效。两方均为和解剂,皆有疏肝解郁之功。
#
成方于宋代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载逍遥散,其组成为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薄荷、生姜组成,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
#
充实于明清
明代《审视瑶函》载柴胡参术汤,由柴胡、白术、甘草、人参、川芎、当归、熟地组成,主治怒伤元阴元阳导致的暴盲症。明代《寿世保元》载加味八珍汤,由黄芪、白术、甘草、防风、熟地、川芎、白芍、人参、知母、当归、山药、益智仁、升麻、黄柏组成,主治妇人曾经小产,今有孕,预先培补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载加减逍遥散,由茯苓、白芍、甘草、柴胡、茵陈、陈皮、栀子组成,主治妇人怀抱抑郁、口干舌燥、呕吐吞酸而血下如崩者。又载宣郁通经汤,由白芍、当归、丹皮、山栀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黄芩、甘草组成,主治妇人经水未来腹先痛。所举诸方,均在逍遥散基本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
闻名小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慈禧皇太后得了场怪病,终日倦怠慵懒,山珍海味也厌食。孟河医派之一的名医马培之奉昭进京,马培之进宫后疏通了慈禧皇太后身边的大臣和近侍,得悉慈禧皇太后的真实病因后,开了一个处方“逍遥散”,慈禧皇太后服用数贴之后病愈。之后,马培之驰名全国,逍遥散也被广泛应用。逍遥散的处方也就是今天逍遥丸的药方。
逍遥散的药味组成
ZUCHENG
#
君药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和解表里,疏肝解郁。
柴胡
#
臣药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当归:味甘、辛,性温,养血和血,且气香行气。
归、芍与柴胡相合,养血柔肝调气。
当归
白芍
#
佐药
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炙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薄荷:味辛,性凉。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生姜:味辛,性微温。温胃降逆和中,辛散达郁。
茯苓、白术、炙甘草相合,可健脾益气,使营血生化有源。
茯苓
炙甘草
白术
甘草
生姜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