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加减用于治疗
脊柱关节病腰脊髋部疼痛
服麻黄汤后瞑眩解析
王某某,男,34岁。北京中智人才顾问有限公司。年11月20日初诊。腰脊疼痛、双髋关节痛2年,医院检查诊断为脊柱关节病,服中药疼痛减轻。但今年10月中旬疼痛再次发作,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腰凉明显,腰脊部怕风,无汗,腿凉,大便正常,小便利。舌偏红,苔薄白微腻,脉沉缓滑。用葛根汤加术附苓。
处方:葛根20g、炙麻黄12g(先煎)、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2g、茯苓15g、苍术12g、制附子8g(先煎)。4剂。
年11月24日复诊。服药后躯干部出汗,腿部未出汗,腰髋部疼痛减轻,腰部凉感显著减轻,口微渴。舌偏红,苔薄白,脉弦滑。继续用葛根汤加味。
处方:葛根20g、麻黄6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生姜10g、大枣12g、苍术10g、制附子10g(先煎)茯苓15g、当归10g。4剂。
年12月1日三诊。服药后腰关节疼痛已明显减轻,腰脊出汗后已不怕风,腿沉痛感向下行走,右足明显,左足踝拘紧,偶发头晕,片刻即愈,日3-4次。大、小便正常。舌偏红,苔薄白,脉弦缓。用桂枝汤加参附。
处方:桂枝12g、白芍12g、多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2g、制附子8g(先煎)、*参6g。7剂。
年12月8日四诊。腰髋部已不痛,但左髋关节发紧,行走时明显,具体部位不明确,双上肢时发疼痛,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用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制附子10g、细辛6g、生大黄8g、白芍10g、炙甘草10g。5剂。
辨证用方思路
一诊抓主证腰骶部疼痛、腰凉、腰脊怕风,而无汗,为太阳伤寒葛根汤证,用葛根汤。另根据下肢凉、苔白微腻,脉沉缓滑,辨为寒湿伤阳术附汤证,仿胡希恕先生用术附苓的手法,加苓、术、附。
二诊身体部分汗出,故守方而减轻麻黄用量。另仿当归拈痛汤法加当归养血止痛。
三诊汗出痛减,而偶发头晕,故不再用麻黄剂,改用桂枝汤调和,加人参扶正,加附子止痛。
四诊根据左髋关节一侧发紧,呈现为“偏痛”,故用胡希恕先生与叶橘泉先生的经验,用大黄附子汤主治偏痛。因在髋关节,故根据刘渡舟先生用芍药甘草汤经验,合入芍药甘草汤。
特别提示:《伤寒论》第46条有服麻黄汤后病症减轻,而“其人发烦目瞑”的记载,胡希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瞑眩”状态,是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本案两服葛根汤后,出现“偶发头晕,片刻即愈”,这也是“瞑眩”的一种表现,无需担心。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作者:张文选、王建红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