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会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一个名医世家,其父印秉忠为清代名医、江南孟河学派创始人,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他幼秉庭训,研读经典,奠定了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基础,掌握了临床各科技能。
抓主症一说多见于经方家,于临床上应用时,多以独特的症状为抓手,方证相应,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某种程度上可能忽视了疾病的特异性,印会河老先生的抓主症是以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基础,在临床应用时可能会有更好地针对性。
芍药甘草汤方,临床用于治疗脚挛急效果很好,仅两味药,临床医家用之治疗诸多挛急性疾病,亦有很好的作用。高齐民老先生以之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效果很好。今天学习印老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痉挛性疼痛的经验。
芍药甘草汤加味方
芍药甘草汤加味方为治疗胃脘痉挛性疼痛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各种痉挛性疼痛而设。
赤芍30g 白芍30g 甘草12g 当归15g 元胡9g 川楝子12g降香9g
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
舒挛定痛。主治突发或阵发性胃脘急痛、挛痛,甚者硬痛拒按,痛缓则腹软如常,舌质青暗,脉弦。可用于现代医学的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痉挛性疼痛者。
本方证系因胃脘痉挛引起突发或阵发性胃脘急痛,有挛急感,甚者硬痛拒按,缓解时则腹软如常。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濡,易见疼痛呈挛急、拘急感。本方有滋阴养血,柔肝和脾,舒挛定痛之功。方中芍药与甘草相配,酸甘化阴,即缓急定痛的芍药甘草汤,再加当归、元胡,理血以止痛,降香、川楝子行气以泻肝,使气血之凝滞同时舒解而痛定。腹胀明显者,加乌药9g以除胀满。
案1
王某,男,36岁。公出途中过京,突然发作胃脘急痛,挛痛且硬,手不可近,面青汗出,手足发凉。同行者恐患者病重,故决定留病人在京就医。病者有同学在本院工作,邀为其诊治。根据病情,疼痛缓急无时,且痛止则腹软可按,故确认属于挛痛引起,为投芍药甘草汤加味治之。药入胃痛蠲除,挛急之感也失。病人自觉病已痊愈,乃随队离京赴目的地而去。返途中,切庆无恙,据病人自述,此病在乡间已发作数次,且每次必数日始能缓解,医院迄今未明其所病。此次按挛痛治疗得效,当益信其为痉挛无疑矣。(《中医内科新论》)
案2
金某,女,43岁,年2月18日初诊。主诉:突发胃脘挛急剧痛3天。患者10多年来每遇饮食不节、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时即感胃脘挛痛,痛楚难忍,但腹软如常,每年发作3~5次。3天前因气恼急躁,突发胃脘疼痛挛急,呼喊哭号。经用阿托品、安定、氯丙嗪对症处理,仍阵痛不已。上腹部硬痛拒按,似有包块。西医诊断:胃痉挛。舌红,苔少,脉弦紧。中医辨证:胃脘挛痛。治法:舒挛定痛。处方:赤芍30g,白芍30g,生甘草12g,当归15g,元胡9g,川楝子12g,降香9g,钩藤30g,白蒺藜15g。急投1剂,患者自述饮后30分钟觉胃脘部挛急感突然解除,痛苦若失,腹软如常。继服7剂,5年来未再发作。(《中医内科新论》)
芍药甘草汤加味方是印老治疗痉挛性疼痛的经验方。本方系由《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印老谓临床如有不明原因之疼痛(如案1),但有挛急之感者,即以本方主治之。有很多病例,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使用本方而疼痛已,这有力地说明中医急则治其标的重大意义。案2胃脘挛急,有挛必有急,急则屈而不伸,拘挛而不灵活,故用本方加钩藤、白蒺藜以舒挛定风镇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二药能提高痛阈。古今通融,标本兼顾,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谓:“肝主筋”。以上论述虽然不一,其实质意义皆谓筋膜需赖肝脏精气的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动为握”,握为痉挛、挛急。筋不舒而挛急,故以酸泻之,以甘缓之。以上两案皆为胃脘挛痛拘急,为芍药甘草汤加味方之主症,但临床挛痛涉及甚广,内脏、头身、四肢均可发生,使用本方舒挛缓痛为主。方中可加用镇痉舒筋之品,重在治肝,而挛急为筋膜受病之重要表现。印老曾用本方加味治愈1例肾区挛痛的肾结石患者,有是证则用是药,历验不爽。诚乃
印老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
看黑板划重点:
印会河老先生治疗胃脘痉挛性疼痛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各种痉挛性疼痛而设,以芍药甘草汤加味方治疗,组成:赤芍30g,白芍30g,甘草12g,当归15g,元胡9g,川楝子12g,降香9g,临床用之效果可靠。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候振民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专病专方系列——治胆结石专方:陈氏柴牡五金汤方
专病专方系列——治胆结石经方:叶氏大柴胡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