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女,现年48,原籍江苏,现定居广东中山
我:一个人老心不老,爱时尚爱健康,爱生活爱家人,爱朋友爱分享,拍打拉筋艾炙自愈法推广者,中医经典养生爱好者,传统文化传播者.....自认为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每天活得精彩........
我,一个中医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一直追随曲黎敏老师有10年之久,直至年11月,成为了老师真正的学生,这辈子将立志为弘扬中医文化而努力。以下文章来自喜马拉雅曲黎敏老师精讲不生病的智慧《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我将其编辑整理,希望有缘之人能读到他,并能领悟他......
知行合一,古方今用,+实际案例解读原典
延伸《黄帝内经》医理,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纲,旁征博引,结合《神农本草经》《医法圆通》《汤液经》《本草纲目》《千金方》《针灸大成》等传承千年的医书典籍、传世经方,深化剖析。
曲黎敏老师首次公开近30年中医研究笔记,结合现代人面临的实际身心问题,整理凝结成60+经典中医良方,穿插余件历代名中医临床经验,以一草一木微观之眼,窥探一呼一吸间生命大智.....从病根切入,消除疾病隐患,改变全家的生活状态....
.芍药甘草汤:小方治难病,专治腿抽筋
讲完了脚,咱们得讲讲腿。为什么说“人老腿先老”那是因为人体自保先要保五藏六腑。人的阳气,是从下往上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四十岁后,阳气就过了屁股,一路上行了,这时,腿脚基本靠余气了。所以,一方面,年轻时大腿和屁股要攒些肌肉,另外要靠锻炼保持和强壮大腿肌肉。
腿部的经脉循行一点都不复杂。大腿正面走的是胃经,胆经走腿的两侧,太阳膀胱经走腿后面的正中线;大腿的内侧由三条经脉所主,分别是:脾经、肾经和肝经。好,那么,胃经的抻拉靠跪坐;膀胱经的抻拉靠杠上压腿,或两腿伸直,五个脚趾内收;(站板卧式拉筋都可)。胆经靠敲打;内三条经脉靠按揉。还有,要想两腿气机不败,阳气生发,靠站桩。还有,用拖把擦地,累的是腰;蹲着擦地,练的是腿。日本人跪着擦地的生活习惯非常好。
脾经因为在大腿内,所以不好锻炼,不像膀胱经,压腿就行;胃经,跪着就行。脾经呢,就得靠按摩。这里边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隐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隐白,前面讲过了。
公孙:位于足内側,第一趾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可艾灸5到10分钟。主治脾胃、肝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脘痛、食不化、肠鸣、痢疾、黄疸、水肿、眩晕等。
商丘: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内凹陷处。可艾灸5到10分钟。主治脾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吞酸、胃痛、腹胀、黄疸、食饮不化肠鸣泄泻、痢疾、嗜卧、舌本强痛、梦魇、癫痫、疟疾等。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侧面后处。可艾灸10到15分钟。这是个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水肿、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阴茎痛便不利、遗精白、癫痫、不眠等。
血海:屈膝时,当股骨内上缘股内侧肌隆起处。正坐屈膝取之。可艾灸5到10分钟。也是常用穴位,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帯下、经闭、痛经、产后血晕、阴部瘙痒、浑身疥癞、两腿疮疡等。按摩脾经,就是沿着这些穴位按摩,身体的很多不舒服都能得到解决。没事把脚放到膝盖上,腿横放,然后两手大拇指沿着骨头缝一路推上来即可。
为什么不教大家扎针呢?扎针这事吧,还真得师父带,首先,没有指力不行,自己给自己扎针,怕疼反复在皮毛上点刺,就伤肺气。扎针需要懂气机,同时需要果断,针进到几分,是治几分的病。比如进到皮毛,就只治肺病,哪怕扎到脾经上,浅刺也只治肺病,扎到肉里面治脾病,贴骨针刺,则可能影响到肾。这些,学校不教,一般师父也不教,自己得慢慢悟。
比如有个天姿健身法,可以锻炼腿脚及全身。具体做法是我们下蹲时抱住膝盖,脚后跟不要翘起,紧紧蹲下。为什么这个蹲姿叫做天姿呢?(就是我们平时的蹲式拉筋)。因为我们在母腹里的时候,就曾有过这个姿态。这个动作可以加大膈肌的运动,可以挤压腹部,锻炼腿部。如果我们能坚持按这个要领去练习长蹲,就能减少得高血压、心脏病的几率,同时还可以收缩盆骶的肌肉。同时可以解决有些妇女的尿失禁的问题,以及提高夫妻间的性生活质量。
从病象呢,上楼时小腿痛或者小腿肚子特别发轴,这就膀胱经气不通;如果下楼时大腿疼痛或出现不舒适感就相当于胃经的疼痛。另外,胃经还走膝盖附近。膝盖就是髌骨,也由胃经所主,中医所说的膝膑肿痛就指的是经的毛病。肿是由于出现炎症所致,不通就会让人感觉痛。髌骨软化其实是胃经、胃气不足的象,每天坚持跪坐对膝盖是保护和修复。也可以重灸中脘穴壮和足三里穴壮。
人的膀胱经气弱,阳气就弱,在上引发健忘症,中间引发腰背痛,下面导致腿抽筋。现在经常有人认为腰酸背痛腿抽筋是缺钙所致,到处吃这钙那钙的,吃了也不见好转,其实这不是缺钙,是阳虚的问题。因为腰、背、腿都走膀胱经,腰酸背痛腿抽筋是阳虛证。再者,《内经》说“膀胱主筋所生病”,筋的问题都属于膀胱经气衰败。
《伤寒论》在治疗这个病症上有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药就两味芍药、甘草,芍药养血平肝,缓解筋脉拘挛,在这里用量可以大一点,甚至白芍可以用到60-70克,甘草也缓筋急,对血虚引起的腿脚痉挛和静脉曲张有奇效。但对阳虚患者及老人,不太管用。
现在,一些大人有腿不安症,就是总觉得两腿无处安放,日间症状较轻,夜间症状可明显加重,甚至有抽动和跳动感,所以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在临床上有一个特点:得热则痛减,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如此便知,其病根不过是寒与湿。我说过年轻人抖腿是肾精肝精不足,到了老年再加上阳虚,就更容易罹患此症。治疗上可以用白通汤和金匮肾气等。
再说小儿有多动症。对于小儿多动症,中医的理解也是由于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造成的。那么现代大量的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肾精不足的情况呢?这跟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子过分地沾冷饮,导致胃寒,所谓寒就是经脉凝聚不通的意思,所以有多动症的小孩子通常会有黑眼圈,面色萎黄。寒往上发展是肺寒,肺寒的小孩就是人来疯,而且多感冒咳嗽;寒往下发展就是肾寒,肾寒则坐不住,注意力也不集中。
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小孩子先天脾弱,一旦损伤了胃气,将来会有很多无法弥补的问题。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佽,喝水最好就喝温白开水,别喝饮料。小孩子的病,不乱治,少抗生素,找对中医,其实好得特別快。灸中脘穴、足三里穴,也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碰关元穴。
我创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