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盗汗的方子
TUhjnbcbe - 2021/1/29 9: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湿,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一年四季都会沾上,尤其是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更容易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今天我们就分享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小方法轻松排湿毒。

这个方法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因为很简单,只要经常推一推三阴交到阴陵泉这条经络线,湿毒就跑光光!具体操作如下:

从三阴交穴开始向阴陵泉穴推。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

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正常表现。长期坚持下来,湿气自然就少了!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简单呢?赶紧做起来吧!

盗汗是中医病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即每当人们入睡时,汗液就象盗贼一样偷偷泄出来。古书记载“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此,老年朋友都认为盗汗就是阴虚引起的,其实不然。

平素若见畏寒,汗出后恶寒更甚,夜寐汗出,汗后恶风,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者,为气虚卫表失固、营卫失和所致。治宜补气固表、调和营卫。

取黄芪20克,白术、防风、桂枝、炒白芍各10克,炒枣仁6克,红枣4枚,每日1剂,连服7日。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止汗,桂枝与白芍调营卫、固营阴;炒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止汗效果尤佳。另外,取明矾克,分3份,每份加白萝I、克,切片煮30分钟,每晚泡脚20分钟,煅贼骨50克,研细,泡脚后敷足底,可有效减轻足汗。

若见夜寐汗出,汗出部位以头部、背部居多,汗后恶风,汗出耐头部烘热而两足寒冷,呈上热下寒之象,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者,为肾阳不足、虚火上越、卫表不固所致。

治宜固表温阳、清上实下、引火归元。取炙黄芪15克,焦白术10克,炒防风6克,熟附子2克,熟地黄9克,陈皮6克,糯稻根须30克,瘪桃干10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用7日。方中玉屏风散(前三味药)补气固表,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少量熟附子温阳;引火归元以达阴阳调和;少佐陈皮化湿行气以防用补而呆胃;瘪桃干、糯稻根须固涩敛汗,对阳虚所致者效果好。

若见每晚睡至近黎明时汗出甚多,汗出部位以头部、胸前区居多,后脑部汗出尤多,湿透枕巾,再次汗出即到臀部,汗出后肌肤有烘热感,并不恶风者,为心肝火旺,犯及心包及太阳经脉,逼津外泄所致。治宜清泻心肝之火,佐以敛汗之品。

取桑叶15克,菊花12克,浮小麦30克,淡竹叶10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10克,黄连3克,瘪桃干10克,每日1次,连服7剂。黎明者,阳动之时,黎明汗出多因火热郁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前胸汗多则由火热郁心,因此方中重用浮小麦配淡竹叶、川黄连以清泻心火。心与小肠合,故用生地黄、生甘草,使心火能下移小肠。桑叶清肝泄热,并有辛凉透泄之功,具有“火郁发之”之义,配以菊花等清心泻肝,火泄则汗自能止。

经常晚上睡觉都会出汗,一出汗就醒过来,醒后不久汗就会干,有这个症状的朋友,下面介绍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服用一段时间后,夜间出汗的问题会大为改善。

偏方如下: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水煎服,每日1剂。

出汗既是一种生理表现有时又是病理表现,病理汗出即异常汗出。异常汗出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并发症状出现于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既可以是全身性的异常汗出,也可表现为某一部位局部的异常汗出。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

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病因都可以造成汗证。多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等方法综合治疗。

有些人出汗的异常情况,仅仅表现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却没有这种现象。根据部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疾病:

1.头汗

头部出汗,并伴有心烦,口渴,欲吃冷物,舌红苔黄,心跳加快等表现时,是邪热郁蒸于上所致。

头部出汗,并伴有身体倦怠,小便不利,舌苔黄腻等症状,是中焦脾胃有湿热所致。

头部出汗,并且有怕冷,气短,脉搏弱等伴随症状,是因为阳气虚弱,虚浮于上所致。

如果是病情危重之人,突然头部,特别是前额大量地出冷汗,这是亡阳的征象。

2.半身出汗

顾名思义,这是指身体一半有汗,一半无汗,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这是因为体内有痰湿或者风湿之邪阻滞了人体的经脉,使得气血不和。这种特殊的出汗异常,常预示着有中风的可能,需加强注意,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在已经患中风的病人,往往在瘫痪的一侧无汗。

3.手汗和脚汗

人的手和脚由于经常处于运动中,相对出汗较多,但如果异乎寻常地多汗,则为病态的。中医学认为这种人往往为阳明热盛,胃火炽热。由于手足部位经常是潮湿的,所以易患手癣或脚癣等皮肤病。

在情绪紧张时,手心出汗,这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是一种生理现象。


  全身性异常汗出


  全身性异常汗出可分为自汗、盗汗。


  自汗:中医学认为自汗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的现象。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面色白,肢体欠温,气短乏力,恶寒恶风等。《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言:“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曰:“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为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心为汗。由于房事不节,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而现潮热盗汗。对于盗汗中医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


  取合谷穴、复溜穴。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体位并将所取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合谷穴、复溜穴各1寸。自汗者合谷施以捻转补法,复溜施以捻转泻法;盗汗者合谷施以捻转泻法,复溜施以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并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

 

 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五行属火,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肺主皮毛、又主一身之气,气体轻清,走上走表。复溜为足少阴肾之经穴,属金,金者肺经,水之母也,为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又主一身之表,为卫气所居。合谷、复溜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一脏一腑,两穴相配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对汗液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

自汗责之于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泻。合谷穴采用补法能够益气血而实营卫之气,复溜采用泻法能够抑阴以扶阳,达到固摄津液的作用。而泻合谷以清宣肺气、疏散邪热;补复溜可滋肾阴,培化其源,以助膀胱之气升华而固卫,调节阴阳以臻平衡,盗汗自止。


  局部异常汗出


  有些患者异常汗出仅表现于身体的某些局部。


  头汗:多因中焦湿热郁蒸所致。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异常汗出则多为虚证。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手心、脚心出汗如《伤寒明理论》所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究其原因多因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选取脾俞穴、胃俞穴为主。异常汗出表现于头部者加百会穴、大椎穴;并发于虚证、危象者加气海穴、关元穴。嘱患者取伏卧位并将背部充分暴露,术者左手持打火机并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吸拔于脾俞穴、胃俞穴、大椎穴处,每穴留罐10分钟。

术者分别用左右双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艾条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分别对准百会穴、气海穴、关元穴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施灸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每穴处施温和灸20分钟,每日一次。


  脾俞穴、胃俞穴分别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同用具有补益脾胃,化生气血,调理脾气、和胃降逆、运化水谷、和营统血、消滞通络的功效。百会穴能激发、振奋全身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大椎可解表疏风、通络开窍、扶正补虚、振奋全身正气。气海穴乃人体元气聚会之处,与任脉经穴、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关元相配,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温中散寒、固精同脱、调理冲任等作用。


  阴部汗出:生殖会阴部异常汗出多属脾虚湿盛或湿热下注而致。患者多伴有肾虚腰酸困,甚者腰困如折,脉诊尺部沉细,舌苔淡白滑腻,舌边有齿,黄腻等。取隐白穴、关元穴。令患者小便后取舒适仰卧体位并将所取穴位处充分暴露。

医者将患者隐白穴处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戴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小号三棱针)在隐白穴稳、准、快点刺,接着医者采取双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时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按压止血并碘伏消毒。术毕再常规消毒,取毫针直刺关元穴1.2寸施以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后起针。隐白穴点刺放血隔日一次,关元穴毫针每日一次。


  隐白穴点刺放血具有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行气止痛、健脾回阳、生发脾气的功效。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古人将关元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则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现代研究表明,刺激关元穴能产生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让身体的代谢成倍增加。并且,这种调节是双相的,即让亢进的机能减退,让减退的机能增强。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仅半侧身体异常汗出,另一侧则经常无汗者;或下半身异常汗出者多因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


  取然谷穴。嘱患者取舒适仰卧体位并将所取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针尖略朝足跟方向刺然谷穴0.5寸,施以缓慢捻转手法,以针感沿足少阴肾经向上传导至腹部者为佳,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对于因中风、痿证、截瘫等病证所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见异常汗出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然谷穴具有升清降浊、清热泄邪、益气固肾,清热利湿的功效。

头汗药方:

有患者汗出只在头部,而遍体无汗。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指出:“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为多见……肺热亦多头汗”,但未出其方。阳明经脉循行头面,热邪郁于内,不得四散,又因火性上炎,于是内热循经上越,上蒸迫津外泄,而作头汗。故只要阳明热清,又用牛膝引热下行,则头汗自止。

患者王某,男,12岁。患头汗3月余,每因活动、进食,则头汗出如洗,伴有口渴喜冷饮,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苔剥而干,脉滑数。辨证为胃热,治拟清热泻火。

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上述症状减轻,继进5剂,头汗则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盗汗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