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颜德馨论心悸证病机及其治法作者/胡晓贞颜乾麟颜德馨
胡晓贞:医院
颜乾麟: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
编辑/刘刚⊙校对/许琦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中医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常因耳闻怪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而起,是由外而起;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内怯,为内因所致。治疗上,颜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并常配以舒肝、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总结如下。
1病机解析
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瘀血是导致心悸的基本病机,并倡导“气血失衡”致心悸的理论。心功能正常,则血液通畅无阻,血脉充盈,环周不休;若外感六淫,寒热之邪伤劫血液,或情志不和,波及血行,或生活失节,血阻脉中,均会致瘀血内潜,心血不畅,血流不通,脉道不利,血脉受阻,扰动心神,神不清明,则发惊悸、怔忡。一般而言,惊悸为轻,怔忡为重,从惊悸发展到怔忡,其病机就是由瘀致虚,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血不通,瘀阻气道,心气不行,全身气机受阻,气滞血凝而致悸;中期,瘀阻血道,气滞津停,津液不化,停痰伏饮,积于胸中,干扰阳位,心悸发展为痰瘀交阻型;后期,心中气血痰饮瘀滞心脉日久,血无以生气,必致心气虚弱。然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心气虚则心阳无以温煦,心阳不振,血脉不得鼓动,心悸进一步呈现为虚中夹瘀,虚实并见。
审机论治
初期:证见心悸胸闷,情志抑郁,两胁作痛,咽喉堵塞,女子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红,苔薄,脉弦细结代。治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每取血府逐瘀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5g,枳壳6g,桔梗6g,苍白术各10g,生蒲黄(包)9g,石菖蒲15g,桂枝g,红花6g,川芎9g,黄连3g,炙甘草6g。方中用石菖蒲、生蒲黄意在活血安神;桂枝配黄连构成交泰丸,交通心肾、养心安神;枳壳、桔梗,两药相配,一宣一降,宣通气机,增强理气之效,气行则血行。若寐差,烦躁不安,加龙骨、牡蛎等镇心安神之品;若心悸较重,加茯苓、远志、龙齿,三者合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
中期:证见心悸时发时止,胸闷胸痛,痛势彻背,气促痰多,心烦易怒,胃纳不振,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代。化瘀用桃红四物汤及其化裁的血府逐瘀汤、四物安神汤(《万病回春》)、十四友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痰用二陈汤及其化裁而出的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等。方中丹参、川芎、葛根活血化瘀,可缓解胸闷胸痛症状;苦参、夏枯草清心化痰,抗心律失常效显。若失眠甚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等重镇降逆、宁心安神之品;若胸闷胸痛甚者,加瓜蒌、薤白、郁金等通阳泄浊、活血止痛;若头晕加石菖蒲、磁石;如血脂高者,加升麻、荷叶、姜黄、生蒲黄。
3常用对药
桂枝配甘草:桂枝配甘草是最原始的治疗心悸药对,《伤寒论》有桂枝甘草汤,用于“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从发汗过多可以推知患者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伤,中空无倚,心下惕惕然不能自主,以叉手冒心来形容欲得按,是自求庇护之状。投以桂枝甘草补阳以缓急,生津而摄气。(本文由国学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