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茯苓甘草汤医案心悸两条
TUhjnbcbe - 2021/1/2 23:24:00

茯苓甘草汤,复习提纲

太阳四十二,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二火升浮,故作燥渴。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若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以治汗出不止。

厥阴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先治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注解;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之证。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停水即去,再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如先治厥,不然水渍入胃,必作下利,利则脾更陷而胃更逆,则阴阳更复厥逆也。故必先治水,以防下利。脾胃升降,厥热相平,其厥自愈,厥愈则表也自愈。若不愈者,也是厥热往来,热盛则泻之,厥盛则温之。

刘渡舟;茯苓甘草汤1心下悸《临证验案精选》

1心悸

闫某,男,26岁,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部悸动。三五日间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辩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

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药服三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三剂,诸症得安,自此之后,未再发作。

按;胃中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有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下利,舌苔水滑,脉象滑强弦。本案主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本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因生姜有健胃化饮行水之功,用于水饮停胃,与气相搏,阻碍气机与阳气所致的“厥而心下悸”之证,甚为切中,故生姜为本方治疗之主药,剂量一定要大,起码15克以上,病重者也可改用生姜汁冲服。本证的特点是水饮停滞于中焦胃腑,而非下焦之不邪,故治疗总以温中暖胃,通气化饮为法。

论;温胃化饮者,茯苓泻脾湿以升降,生姜温胃腑而降逆,桂枝疏木,以止冲悸,甘草补中。

此心下者,应不是胃中停饮,严格来说,是心下停饮,提纲言水渍入胃,是还没入胃,此是土湿胃逆,肺气布息之津液,因胃气不降,停于心下与胃之上口,积少成多,此如痰饮之理。水气阻滞,木气不达而郁冲,则见心下悸动。痰饮九,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痰饮十五,心下有痰饮,停于胃口。水停心下的意思,重要的是胃气不降。很多提纲有言心下,不是指胃,就是心下之位,我在小青龙汤医案下有写过。太阳坏病痞证论;人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浊阴上逆者,则心下虚空之地,变为阴实而成痞也。胃降者,心下为虚空之地,胃不降者,则水气停于心下。胃降者,则心下水气消散也。小青龙汤,重用半夏降胃,本方重用生姜温胃,(如腹中按之有水声者,可能就是在胃,皆因胃气不降之故)

五苓散证,是为水气,茯苓甘草证,也为水气。小青龙汤证,还是水气。十枣汤证,仍是水气。你细品。还有内伤的茯苓泽泻汤,也是水气。

2心悸

陈某,夏天抗旱,过劳之余,口中干渴殊甚,乃俯首水桶而暴饮,当时甚快,来日发现心下动悸殊甚,以致影响睡眠,屡次就医,服药无算,然病不除。经友人介绍,请余诊治,令其仰卧床上,以手按其心下,则跳动应手,如是用手振颤其上腹部,则水在胃中漉漉作响,声闻于外。余曰:此振水音也,为胃中有水之证。问其小便尚利,脉弦而苔水滑。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生姜汁一大杯,炙甘草6克,嘱煎好药兑入姜汁服。服后便觉热辣气味直抵于胃,而胃中响动更甚。不多时觉腹痛欲泻,登厕泻出水液甚多,因则病减。又照方服一剂而悸不发矣。

论;本条医案,与上面的五苓散8,后面附的春泽汤医案,近乎相同,都是渴而暴饮之伤。暴饮不消,水停胃中,经脉郁滞,木气冲动,必心下动悸。太阳三十五,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痰饮九,水停心下,其者则悸,微者短气。

暴饮而不消,水停胃中,胃气不降,宗气上泄,所以跳动应手。胃气不降,夜则卫气失敛,故难以睡眠。胃气不降,积水不化,所以腹中作响。小便尚利,不为内伤。纯是暴饮而停积。茯苓甘草汤,泻其积水停水也。本方用生姜汁一大杯,甚是关健,此病不是内湿,所以茯苓为次,生姜汗为主,温胃寒以降逆,胃降则积水下泄。

[长沙方歌];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忧,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习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茯苓甘草汤医案心悸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