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茯苓甘草汤心烦动悸,顽固性便秘
TUhjnbcbe - 2021/1/2 23:22:00
白癜风的危害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26476.html

茯苓甘草汤2《伤寒论今释》

有一妇人,自心下至膈上,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于是眩晕不能起,夜则悸烦不能合。如此者数年,更医而不愈。余最后诊治,谓病家曰;群医方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止投一方,服之弗怠,可以收功起身。即有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与之。日渐见效,淹久之病,半年而痊愈。病家欣忭不已。夫非奇药异术,能起沉疴痼疾者,其唯汉以上之方药乎?

论;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即是提纲主症,经郁阻滞,木冲而动悸也。而眩晕不能起者,即心下痰饮水气之象。痰饮十五;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二十四,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心下之水,郁格阳气,不能归根,升浮旋转,则生冒眩。而此眩冒者,即是眩晕之义。茯苓甘草汤,与其他两方的区别就是有生姜,温胃寒而降逆。小半夏汤,就两味药,一味是半夏降逆,一味是生姜,温胃寒以降逆。胃为阳腑,寒则不降,大剂生姜,温胃寒以降胃也。胃降则心下不停水,茯苓泻湿以升陷,脾胃升降,此病自愈。

泽泻汤主证,是苦眩冒而无心悸,苓桂术甘汤,胸胁支满,目眩,也无心悸。茯苓甘草汤,主证就是心悸,有的还有汗出不止。此三方对比。

茯苓甘草汤3《三湘医萃医话》

田公,因于炎暑,小憩于某翁之舍。主人待茶,谈及医道,前席请曰;鄙人患鼻头出汗,有如屋漏,拭而又来,经年不愈,虽无甚痛楚,然日觉倦怠不支矣。先生方外士,得无海上方耶?公为诊之曰;尊恙勿药可愈,但持斋三月而已。然淡泊所不能堪也,故有术在。乃疏茯苓甘草汤,嘱弥月可愈。年终,得患者谢书,谓果如所断。门人请其方义。公曰;此易见也,鼻者,脾之属而肺之窍也。富裕之家,其人嗜酒而膏梁肉,乃脾经湿浊上蒸使然耳,甘缓淡渗之法,不亦得乎!

论;此病湿盛胃逆,阳逆上蒸之故。富裕之家,酒肉充盛,故使如此。而其治法,一为持斋三月,以利脾胃之负担;二为茯苓甘草汤,泻湿化饮,以利脾胃之升降也。

倦怠者,是乏力之义,土受水湿之困也。言弥月可愈者,一是酒肉之过,持斋忌口;二是剂量小了,如剂量大,十天八天即可治愈。水湿之邪,此为虚证,不可能如外感那样,一剂知,两剂已。

金东明;茯苓甘草汤4治疗顽固性便秘验案《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0

申某,女,73岁,年7月30日初诊。便秘30余年,水肿、心悸10余年,加重2周。30余年前因生活操劳、作息不规律引起便秘,自认为是正常现象未在意,以后形成习惯性便秘,一般5至7天1次,长则10天以上1次。10余年前因劳累、心情不畅出现双下肢水肿、心悸,随劳动、活动量大小加重或减轻,医院诊为冠心病。2周前因过怒、过累、不欲进食而至今未排便,心悸加重,常觉气短,胸闷乏力,双腿沉重,行走困难。伴颜面发紧,双手胀痛,饮食减少。身体略瘦,颜面虚浮,面色晦黯,双手不温,微肿。唇舌淡,齿痕明显,脉沉弱。中医诊断:便秘、心悸、水肿,证属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温阳化气。处方:

茯苓30g,当归30g,桂枝30g,生姜15g,炙甘草10g,制附子8g,番泻叶代茶,便通为度。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二诊:水肿、心悸明显减轻,服药当天排便,至今排便3次。自觉面色好转,饮食量增,能做轻微家务。唇舌淡红,脉沉。调方:

茯苓30g,当归30g,桂枝30g,生姜8g,炙甘草5g,制附子5g,大黄5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三诊:排便每日1次,心悸、胸闷、气短消失,饮食正常。除行走时间长踝部稍见浮肿外,余无不适。继服7剂,10天服完停药。嘱平时常食鲫鱼汤。同年12月随访未再复发。

本案便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个性在于患者年老体弱,疾病症状多。便秘、心悸,水肿,证候不同,机制则一,均由心脾阳虚、温运失职,而致肠失传导,胸阳不振,水邪泛滥,故用茯苓甘草汤为主调治,加当归补血并润肠,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能纠正心肌缺血;加附子壮元阳以温脾阳,加番泻叶代茶以利年老病体较快起效。以此扶正祛邪兼顾,脏腑同调,刚柔并进,而收良效。

论;30年的便秘,10年的水肿与心悸,两周未排便,马上就能成胃反呕吐了。此就是土湿胃逆,气逆不降,则短气,胸闷乏力。气不化水,则下肢水肿,双腿沉重,行走困难。胃气不降,肺津不能下行,润燥大肠,所以大便秘结。

这个方子,生姜剂量太小,胃降不足,炙甘草的剂也太小,加当归润肠通便,但剂量太大也不合适。三诊又加5克大黄,对于滑大便,有速效,大便泻后,当减去不用,必竟此大便,是肺津不降,大肠燥结,湿泄胃降,肺津自降,下润大汤。药停之后,用鲫鱼汤,是取其利水之义。

肺为燥金,而化太阴之湿,肺气下降,津液下行,以滋大肠之燥金,故肠滑而便易。肺气不降,则气滞津凝,而化痰涎。大肠以燥金之腑,而津液上瘀,不复下润,故粪粒干燥,大便秘结。三诊合参;此茯苓甘草汤,治脾胃之湿,当归大黄,滑泄大肠之燥结,附子温本气之虚寒。此病水湿,当归与大黄,是不是不利脾胃,但病便结,也是虚实并用,泻大便也为急务。便秘为肠燥,心悸水肿,是为水气。此肠燥便结者,也因水气而来。大黄当归,只是行大肠秘结之急也。

苓甘草汤证,是五苓散方的轻证,所以就不在做过多的医案。本方平时,舌苔厚腻,身重有湿者,可以养生保健用。

==================================

文蛤汤1《王付经方医案》

文蛤散中用五两,主治湿热营卫证,

脾胃湿热亦可用,临证加味功效增。

因文蛤散方药组成仅1味,所以临证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再则,文蛤散既可外用又可内服,若是内服,最好是以水煮散,连汤带药一并服用。

小儿湿疮

康某,女,2岁。其母代诉:在1年前(即女儿出生3个月左右)发现女儿大腿内侧及臀部潮红夹溃烂,虽经外用药治疗,可湿疮时轻时重,没有达到治愈目的。刻诊:局部潮红,溃烂,舌尖红,苔无明显变化,脉略数。辨为营卫湿热证,给予文蛤散加味:文蛤g,滑石g,生甘草50g。2剂,共研细粉,将药粉涂撒覆盖疮面,每日数次外用。用药1周后,电话告知,湿疮已基本痊愈,又嘱其继续用前方治疗2周,但要减少涂撒次数,之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用方点拨:用文蛤散加味治疗小儿湿疮,若皮肤局部潮红溃烂,以外用药涂撒患处,一般需要治疗3周左右,即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方中文蛤清热利湿,调理营卫,加滑石利湿清热,生甘草清热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论;文蛤散证,基本都用五苓散了治疗,所以此方医案甚少。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习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茯苓甘草汤心烦动悸,顽固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