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便伸。
芍药四两甘草(炙)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功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本方是以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证见胫脚挛急(小腿部肌肉阵阵痉挛),舌红少津,脉细等。
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功能扶阳益阴。
本方证是以虚人误发其汗,汗后阴阳营卫两虚为主要病机的病证。
症见发汗后病不解,恶寒反加剧,脚挛急,脉弦细。
黄元御《伤寒说意》
太阳经病,土负水胜,则入少阴肾脏。
如汗后漏泄不止,表疏恶风,小便艰难,四肢微急,屈伸不柔者,此汗泄而阳亡也。
经络之阳,根于肾水,宜桂枝加附子汤,以培阳根也。
若汗后表病不解,反恶寒者,亦汗亡营中之阳也。
宜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培土,芍药敛营,附子温肾水而暖营血也。
若下后复汗,身体振寒,脉候微细,以下亡其里阳,汗亡其表阳,致内外俱虚故也。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濡,常见拘急疼痛之证。
本方药仅两味,却具有酸甘化阴之妙,有柔肝和脾,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能,善治血脉不利所致的拘急疼痛,又对阴血虚少而致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直,而见脉弦、舌红者,多有良效。
若是两阴两虚之候,以恶寒、脚挛急、脉微细为临床特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扶阳益阴。
芍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止汗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炙甘草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附子(炮附子、制附片)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
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
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
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润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
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
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
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杂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绝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
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湿而木陷也。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如崩漏遗带、淋癃痔瘘、黑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
《浙江中医杂志》
朱某某,女,45岁,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
处方:
生白芍60克,甘草5克
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国医论坛》
张某,男,56岁,年1月27日初诊。
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
现右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
证属寒痹。
处方:
赤白芍、甘草各30克,附子15克。
3剂,水煎服。
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
原方附子量渐增至30克,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
追访数年,未再复发。
《陕西新医药》
韩某某,男,40余岁。
宿患消化性溃疡已4年,脘痛时轻时重,因饮食过急和郁怒致胃络受伤,吐血盈碗,脘痛,脉弦。
证属胃络受伤,肝旺上逆。治宜柔肝缓急,护胃止血。
处方:
白芍15克,甘草9克,白及30克。
浓煎,频频缓服。
服1剂后,吐血减少。连服2剂,吐血全止,脘痛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