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术讨论聊聊芍药甘草汤
TUhjnbcbe - 2020/12/12 9:39:00

本文根据草民老师微博内容整理

之前阿裕经历一次外感,发烧、畏寒、无汗、脉浮紧、脖子疼,他觉得自己是葛根汤证,于是煮了一剂给自己喝。第二天,从之前的38℃出头,烧到快40℃了。

二便基本正常、有汗、脉浮紧、仍然有脖子肩膀痛,他觉得自己是葛根加桂枝汤证,又煮了一付给自己喝。

这两次处方,阿裕都有告诉我具体思路,不过草民觉得,这样一个简单的外感对他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也没上心搭理他。

第二天晚上,从外面回去,家里黑灯瞎火的,我在楼下烧水泡茶,喊了好几声:“家里有人吗?”没人搭理我。

过了一会儿,听到有脚步声,阿裕慢悠悠、跌跌撞撞出现在楼梯口。

他那会儿的体温40℃了,自述有过几次大便,每次大便体温都会降一下,过一会儿又会升起来。

畏风畏寒、脖子僵痛、脉象浮紧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听到这些,草民顿觉兴趣盎然:“来来来,把脉看看!”

阿裕没精打采的,眼皮微肿,估计是睡了两天睡的。

舌质淡,有齿痕(他一直都有点齿痕的),舌苔薄白腻,呼吸之间都能感觉到他呼气很热。

寸口皮肤比较烫,双手脉象皆浮、长、微紧。

中取脉象开始微洪,重取无力。

我一边喝茶,一边把脉,笑着问他:“你知道自己这场发烧是怎么来的吗?”

阿裕说,“他是前几天降温时,有一次骑自行车被风吹了。回来肚子不舒服,然后就开始出问题。”

草民口述:“生白芍30g、炙甘草20g、霍香5g。”

让他自己配药去煮。

阿裕说:“师父啊,咱们家里没有藿香啊,怎么办?”

我问他:“有厚朴吗?”

阿裕说:“有。”

“那就不要藿香了,加厚朴10g吧。”

他在哆哆嗦嗦煮药,我在喝茶抠手机,过了一会儿外面车响:大部队回来了,吵吵闹闹,一拥而进。

我嫌他们太吵,就上楼去看书了。

第二天草民正在帮别人把脉,阿裕从外面进来站在旁边,等我忙完了,他很卡哇伊的跟我说:“师父我好啦。”

我问他:“还有哪儿不舒服?”

他说:“没有了,一切都挺好,体温半夜就降了。”

示意他伸手,脉象浮缓,凝实,三部皆有,双关略有芤相。

去吧,再煮一付,去掉厚朴,加霍香5g。

至此,阿裕彻底康复。隔天,就看到他给患者用芍药甘草汤退烧,一剂知,效如桴鼓。

哈哈吾怀甚慰,孺子可教也!

之前也曾说起一位来自内蒙的学生家长几十年的头部怕风怕冷,多方解表无效,最后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得效的医案。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方底是芍药甘草汤,因为此方擅治腿部疾病,又名“去杖汤”。

伤寒条文如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段条文是有明显缺失的:首先,条文中提到了附子,但是阳旦汤在很多典籍里,就是桂枝汤原方。

《急备千金要方》中,关于阳旦汤的化裁: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

《外台秘要》中的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黄芩。它有一些化裁内容是这样的:上六味,?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蒌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

这两者,内容大同小异,关于附子的用法是一致的。

而大、小阳旦汤,都和附子无关,那是另外两个处方。

类似的记载在别的很多典籍也有出现,这两本的映证,足以说明问题了。

所以《伤寒论》中,条文是有问题的。

首先,张仲景原文里没有用过“阳旦汤”“大阳旦汤”“阴旦汤”……这一类的名称。

他都是直接用药名“桂枝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

而且,跟前文提到的这两部典籍相互映证,这段内容里应该是缺失了桂枝汤化裁这一段内容。

而后面关于“甘草干姜汤”这一段,也很突兀,我们很难理解患者用了桂枝汤以后,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最后能让医者开出这样一个处方的。

这样的行文,与《伤寒论》中,张仲景一贯的严谨入微,是不符的。

以上内容,只是草民个人对于条文的一点存疑,与博文内容实际上没有太大关系。

在30条这种语境下,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张仲景使用“芍药甘草汤”的理由是:附子甘草干姜汤的屡次劫阴,耗掉了患者体内津液。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相对就很好理解了:发汗病不解,反恶寒,张仲景的判断是因为虚。

这个“虚”,在何处?

学伤寒的,大多人会有一个惯性思维:说到虚,第一想到的,往往是阳不足。

实际上这里,和30条一样,张仲景想说的,仍然是津液不足。也可以看做是阴虚。

那么,附子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反恶寒”,说明之前并没有太恶寒,解表以后,反而恶寒了。

津液不足这是肯定的,但是同时恶寒也是太阳无力的表现。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加附子鼓舞芍药甘草汤送来的津液去支持太阳,有理有据。

为什么不给阿裕用附子?

因为他缺津液的地方不在少阴。

为什么非要用一点藿香?

因为我们要给病邪一个出路。

1

END

1

我们以推广中医健康公益活动,拓展中医文化事业及培养现代化经典中医师为使命,致力将经典中医文化普及惠民。如您有公益邀约,请扫码联系我们,谢谢!(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灸道源于民惠于民想获取更多草民资讯可添加以下联系方式

草民灸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讨论聊聊芍药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