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药典纠错冰球子茯苓
TUhjnbcbe - 2020/11/21 17:23:00

作者:周建理来自:蒲公英

冰球子标准、性状问题

冰球子(山慈菇)大部分都不符合药典标准,一旦严查,有多少商家会遭到重罚?大家小心为妙。

一直以来,有关药典上山慈菇药材的大小总是有争议,在众多老药工的常识中,杜鹃兰应该比冰球子要大,特别是直径明显要粗。

但是国家药典中两者尺寸几乎是一样大的,特别是直径,都是1-2㎝,这与现实情况明显的不符。

这种状况已经多少年了,据说有不少人向上面提出过,不知为什么,总是不予改正。

看看植物志,新鲜的杜鹃兰假鳞茎直径1-3cm,新鲜的独蒜兰假鳞茎直径1-2cm。

而干燥成药材,药典上两个直径都是1-2cm了。

大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药材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的,所以杜鹃兰变小是正常的,而独蒜兰(冰球子)的直径依然保持在1-2㎝?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也是,冰球子直径超过1㎝的很少。企业一定要慎重进货了。小心高额罚款。

药典山慈菇

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yunnanensis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毛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植物志——

关于药典冰球子直径大小的文章在九月底发出的后,有网友向我提出,写的不够,药典冰球子性状“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看不到,说是应该没有这个特征。

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已经拟了文了,但没有配图,由于这段时间网友们纷纷给版药典吐槽,我在这一天帮着发一篇,占用了时间,山慈菇冰球子的问题未能及时解释。请网友原谅。

首先冰球子的原植物独蒜兰假鳞茎上是有这个特征的,至少是部分有,只是药典描写的不严谨,所以大家看着像一头雾水一样。

最主要的是,药典没有说明位置,在新鲜的独蒜兰假鳞茎上比较容易看到,还要把假鳞茎球翻过来看下面的那个“底”,才可以看到。

图片为网友提供

(请大家注意,旁边有两个小凸起的芽,里面的一个伴有一个偏向一侧的环。外面的芽旁也有一个环,只是非常不清楚了。这就是药典中“1~2个环节”的由来。)

药典的不严谨问题有几点;

1、据我的观察约有一半左右的小球底部新鲜时看不清楚这个特点。

图片为网友提供

(请大家注意,大的最上边有个坏掉的芽痕,环更是不清楚了。下面这个小在白色的下方有小芽刚刚形成,环节还没有显现。)

2、这些特点在干了以后更难看到,药材上描述它,真的让检验者勉为其难。

3、在大多数中药鉴定工作者的常识中,茎上的环节都应该去从侧面去找,从底部去找也只有少数有经验的人才知道,药典应该写明。

我个人以为,应该这样修改

药典原文:

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

拟修改:

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从底部看,中央凹入,有时可见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常可见1~2个小芽或芽痕。

其实,不描述环节,只描述芽可能更好一些,因为在药材上实在难看到,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来猜。“节上有芽”这是植物学的规律,看到芽来猜这里有节,仔细看半天,“嗯……好象是有一个”。

茯苓片厚薄不一、茯苓丁、茯苓饮片名称没有给出

就一个茯苓,药材加工和饮片加工之间根本衔接不上,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茯苓长期以来产地加工比较随意,六三版药典起草的时对切制品用了“大小不一”,这是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后来历版也都承接用了“大小不一”、“厚薄不一”这就明显的不够严谨。在*中央国务院要求做到“最严谨”的今天,就不能让它继续保留了。

咱们上下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饮片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在饮片加工中,只有用茯苓个子可以切厚片(厚2~4㎜)。

请问国家药典委的领导,那产地加工中“厚薄不一”的片子和块能不能也用?用的话标准如何执行?不用的话,产地加工的茯苓又卖到哪里去了?

有朋友解释,可以做食品啊。

我要反问一句,只能做食品的加工标准,国家药典为什么要收载?而且还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之一。

▍“茯苓丁”还是“茯苓块”药典委要搞搞清楚。

茯苓的饮片标准中,还有一个叫“切制成块”。药典的饮片“块”的标准是0.8~1.2㎜,广大中药工作者都认为其实这点点大只能是市场上习称的“茯苓丁”。茯苓块并没有收载。

上图是网上的茯苓丁和茯苓块(产地加工厚薄不一)

这就是,用词不当。

网友建议,0.8~1.2㎜的块改称“茯苓丁”。

相类似的还有葛根。请药典委考虑。

版药典……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饮片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同药材。

我昨天刚刚写了茯苓,就有不少的网友提出来更多的问题。

我下面把它贴出来,让大家看看,也让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同志好好的看一看,网友写的对不对?

请看第一个——饮片的名称没有给出

药典茯苓饮片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什么名称没有给出??请看看草果项就明白了。

药典草果饮片

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通则)炒至焦黄色并微鼓起,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多了一个加粗的“草果仁”。

大家看看国家药典一部全部药材炮制项:在“”之后是不是都有一个粗体的,炮制品名?如“草果仁”?这一看,是多数有,少数没有但这个少数也并不算少。

并且,有与没有也找不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比如:

白芍饮片

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有“白芍”两个字。

赤芍饮片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咋就什么也没有没有呢?

这严谨吗?肯定不严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典纠错冰球子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