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白芍
TUhjnbcbe - 2020/11/12 16:55:00

白芍是一味常用药,大家都不陌生。如果问白芍的功效是什么?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教条印象吗?这些功效固然不错,但是如果以此来理解《伤寒论》中白芍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神农本草经》中论白芍: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白芍的“苦”味同样是值得玩味的。我们前面也同样讲到了“苦”味的麻黄,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辛温”的麻黄,尝起来为何一点“辛”味也没有?

《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苦味为阴,但是根据苦味的多少又可以再分为“阴中之阳”和“阴中之阴”。白芍“苦”味不大,属于“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和“阴中之阴”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都知道阴性主收敛的、下降的。“阴中之阴”很好理解,就是贯彻执行的下降、收敛,表现在功效上就是清热,代表药物是黄连。

“阴中之阳”就比较微妙了,受到“阴性”的影响,一开始也是往下走的,但是走着走着“阳性”开始觉醒,走到一半不走了,开始掉头往上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阴”的属性无法贯彻实施,必然会产生一个掣肘的力量。

白芍就是这样。

白芍的重量是很重的。同样g桂枝和白芍,桂枝能装一小塑料袋,白芍只够手捧一小把。

白芍的质地是很厚实的,一段桂枝很好掰断,但是一片白芍很难。

不管从重量来讲还是质地来讲,它都有比较强的向下的收敛的作用。

这两个特点对应于“阴性”,所以白芍可以入血分。

白芍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滞而出,乘阳气全盛而荣。这点对应于白芍的“阴中之阳性”。

我认为医家中对白芍领悟最为精准者当属邹润安,他用一句话做评——破阴凝,布阳和。这是对白芍“阴中之阳”的最佳解释。

桂枝汤的理解角度有很多,如果从营卫来理解,是“营阴结于内,卫阳在外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白芍“阴性”可入营,“阴中之阳性”又可破营,卫气得入,营卫自和。如果没有“破营”之力,营卫必不能和。

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作用理解更加直观。两者皆有“腹痛”之症,《伤寒论》中腹痛多加芍药。

白芍所治的腹痛是腹中阴气结,阳不得入所致。阳不得入就会产生一些热象,所以小建中汤中出现的“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就很好理解了。

好比两口子吵架,老公被老婆从家里赶出来了,还被上了反锁。白芍“性阴”,是老婆的闺蜜,所以它能跟老婆说的上话,几番安抚,老婆气消了,反锁也打开了,自然老公就可以回来了。

白芍的病位非常明确,在躯干为腹,在脏腑为脾,在六经为太阴。它有破阴凝,布阳和的能力,它随属阴却有阳性,可入阴之体而有阳之用。

由于本号的文章皆为原创,所以产量比较低。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