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纪念李可诞辰90周年系列征文之九我的
TUhjnbcbe - 2020/11/5 16:05:00

我的中医故事,我心中的李可老中医

作者简介:冯治涵研习中医十余年

现供职于宁夏银川广誉远中医诊所

我出生自年,母亲经常说,嫁给父亲时,奶奶家是村里最穷的,怀上我的时候,吃的不好,所以我的体质自娘胎里,就先天不足。从我上小学到初中时,每年夏天冷饮不断,但身体并未表现出不适,现在看来这种饮食习惯导致寒邪内伏。

上高中时,常看些中医启蒙书籍,如《求医不如求己》,直到一场严重的伤风患病,过程彻底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兴趣,那是年11月25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季越野赛,大汗淋漓,后被寒风吹干,夜晚在家不停打喷嚏,并无其它病症发作。然而,第二年早春,每天晚上发高烧、体若燔炭、连续一月,救治多方、未见寸效,痛不欲生。正当此时,家中亲戚,介绍启蒙恩师,刘吉汉老中医,只记得当时开了三剂中药,一剂下去,病减一半,三剂药下去,其病若失,且药不甚苦。疾病时的万分痛苦,与疗效的神奇使我心中深感中医颇能救人。对中医暗生好感,就此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年因高考失利,便去天津上学。在此过程中抄写了一遍伤寒论,看了《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相关的中医小说。随后,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学中医的历程,当时因限于自己的性格、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及对中医行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了一条最为曲折的学医之路——自学中医。便暗暗给自己立下后半生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学成中医。当时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近住,偶尔去学校旁听中医相关课程,多数的时间泡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上网了解别人学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哪位中医厉害,并买其著作来读。

那时在研究了诸多医家,发现李老在救治危急重症领域卓有疗效,让中医学子对中医学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李老当时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因限于理解能力、学识水平,并未学懂。

就这样在天津学习了三年,发现中医非常深奥,很难一下学懂,带着对中医的满腹疑惑,回家跟父母坦白了三年自学中医的学习历程。时年年,跟刘吉汉师父道明想拜师学医的想法,师父婉言拒绝。怀着失望与不解,自己又在家研习了5年中医,期间朝思暮想,细心研读,研究近几年市面上流行过的中医学类书籍近本有余。治起病来仍是六神无主,不知翻开那本书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年冬,我不慎右手第一掌骨粉碎性骨折,出院一个多月,骨折处未见愈合。大年初七,去刘吉汉师父家拜年时,提及经过多年中医学习,仍未得其门而入,他老人家念我多年坚持的决心与受伤的病痛,终于答应,收我为徒。之后随刘师跟诊三年,始入中医门径,在研习中医的十二年中,刘师与李太师一直指引着我,刘师为我示现着治病的奥妙,李老在危重症领域的建树,为我学习中医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时间进至年10月,考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笔试回到银川,多年好友李发章-李叔,因患糖尿病30年,现处于糖尿病肾病5期,肌酐,病至危重,脉现真脏,不忍心其因病至于不救,当时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担心他在救治途中,发生意外,无法向其家人交代,最后毅然带其外出求诊。第一站去北京,邀请几位高手治疗未效,抱着最后的希望,寻至李老关门弟子--恩师张宗祥,在此之前我与张师未曾谋面,仅在其著作中发现其处方用药完整的继承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我对于李叔这种危重病症却不知如何诊治,张师为李叔诊病成竹在胸,随即便开处方28剂,处方如下:

附子45g(+5-60)干姜90g炙甘草g三石各30g生山萸肉90g生晒参30g五灵脂30g半夏65g茯苓30g泽泻45g白术90g肾四味30g金蝉花45g山药45g生姜45g大枣12枚肉桂15g砂仁30g(姜汁炒)后30分钟下14剂

二诊:药后病现转机,精神大为好转,体力逐渐恢复,化验指标有所下降,便粘不利,失气多,上方改制附子60g(+5-90)、改炙甘草60g,加桂枝45g猪苓30g巴戟肉30g再进14剂,另制小方:

桂枝45白芍90中关村30炮附子45藿香15佩兰15生晒参30生姜45大枣12枚6剂

先服大方7剂,再服小方3剂,循环服药。

药后脱离生命危险,从治疗之初的大肉尽脱,服完28剂药后,浑身肌肉充盈,病亦转危为安,使我对李老的学术思想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亲身感受到了李老学术思想在急危重症领域的治疗威力,我与恩师亦就此结缘。

同年11月底,同中医好友邹学田,同至济源,拜望恩师,表明拜师意愿,恩师不以吾鄙陋为念,感念学习诚心,以中医传承为虑,同意收为弟子,就这样,我成为李可老中医的徒孙,此生不敢梦寐之事,竟以成真,人家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老在我学医路上仰望11年之后,成为李老徒孙,每每与人言及此事,止不住热泪奔涌。悻然成为其传人,是我一生之幸事。入门之后,师父为我指示了学习古中医的步骤与方法,使我对古中医,对李老学术有了认识与体会,在临症时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理论认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每当一些重症、难症,在临床上难以下手时,师父总能第一时间指点思路与方法而及时取效,值此,我觉得多年的艰辛与努力付出得到了结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时至年清明节,祭拜李老,走到机场时泪眼朦胧,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处能睹先师面,意至此时泪沾巾。

在酒店里,请恩师为我诊病处方,在此之前,多次观察师父处方,觉得恩师处方总是严丝合缝,浑然天成。前一天中午,师父为师奶诊脉后,处前胡建中汤,我在师父诊脉后接着诊了师奶的脉,脉洪而芤,如波涛起伏,当时未学到前胡建中汤,只觉得这个处方,丝丝入扣,大气中不失细腻,跟师多次,此时此刻,这张处方,算是彻底在技艺上征服了我的内心,诊毕师父为我处方如下:

白术90g干姜90g附子45g甘草30g茯苓45g

生半夏65g*参45g五灵脂30g麦冬60g生姜45g

大枣12枚肾四味各30g

在我认识恩师之前,当年的风寒未能除根,久病痰饮,恩师这张处方于病机,体质把握,严丝合缝,困扰我10年的痰饮疾患终于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疗。能遇见这样一位师父,既能除愈病痛,又能传道解惑,让我只得慨然叹其才秀也。也暗自决心,用心把师父的技艺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恩师宗祥不止在技艺上是我辈的榜样,平日里祭拜师爷,看望师奶,接待我辈徒弟,处处彰显着用心,和蔼又严谨的作风,时时处处为我辈学习的榜样。

我在学医之初,既知师爷李老赫赫威名,但未曾想到他老人家会于年突然离世。当时在网络上得知此噩耗,悲痛不已,一方面伤痛自己迷茫的学医路程,不能得到他老人家亲自指点,一方面伤痛天人永隔,此生永远没有机会会面,成为永久的遗憾。现如今,只能化此悲痛成为学医的动力,在张宗祥恩师的引领下,精研古中医,精究李老学术,不辱师命,不负患者,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医师。今年是师爷李老九十周年,谨以此文,记录自己多年的学医历程,并以怀念李老。

宗祥按:冯志涵,自小困苦,在逆境之中自学中医,多年来举债学医终得有成,足见其对中医的执着与热爱之情。他在学医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经常重金参加多处培训,然现下环境,海市蜃楼者多,真砖实瓦者少,此亦为众多民间中医与自学中医者的困惑与无奈所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可为有意走向中医之路的各方人士解决一个大难题,这也是李老当年一直思索的问题之一。

小冯生性耿直,善念在心,重情重义,此为为人之根本。自入门以来,好学勤问,对于古中医理论以及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已经初窥其妙,思路正逐步发生改变,方法也逐步回归。中医路上,技艺有高低之分,而人格无贵贱之别,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博大胸怀在中医文化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中医万古长青的重要根源之一。走中医路者,入古中医学派之门者,当一视同仁,无分地位高下,无分身份贵贱,皆为中医人,这是恩师李可无私胸怀的写照,亦是他切身行动的传承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李可诞辰90周年系列征文之九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