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白芍擅养血而柔肝
TUhjnbcbe - 2020/10/22 19:58:00

芍药,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花,在百花丛中,名字中含有药字的,大约也就是这一种了,它名副其实,是医者手中的治病良药。其中白芍能养血柔肝、养阴益胃、美容保健,在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相传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年轻的花匠,他独爱花园中一种粉红花瓣金黄花蕊的野花,却不知其名,拜托一位私塾先生给它取了名叫芍花。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把天下最有名的花匠都招进皇宫为她种花,这位花匠也在其列,并且带上了他心爱的芍花。

后宫中的百花在精心的照料下都开得如火如荼,唯有芍花恋着故土,日渐颓败,花匠不忍最爱的花儿枯萎,日日精心培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芍花终于重新开放,而花匠却因操劳过度累病了。一天夜里,他梦见在盛开的芍花里走出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手托绫帕走到他床前说:“你为我操心劳碌累病了,我要拧下我的花根给你治病。”说着就把绫帕中包着的芍根送给花匠。花匠一觉醒来,女子早就没了芳踪,花根却留下了。他把芍根煎水喝了之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为了感谢芍花仙子,花匠把芍花改名为“芍药”。

后来,花匠因思念故乡,带着芍药逃回了安徽亳州,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白芍”。此后亳州就成了白芍的故乡。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功效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治胁痛,常与柴胡、枳壳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挛,常与甘草配伍。

在中医的养血方中多用白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分出名的四物汤,白芍与熟地黄、当归、川芎配合,用来补血调经。明代医学著作《医学入门》中记载有三白汤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甘草,水煎温服。这个方子医家是用来治疗伤寒虚烦的,后人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用于美容保健。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合使用,而有美白的效果。平时爱美的姑娘可以直接取芍药花泡茶饮用,用于治疗面部色斑。

芍药的另一个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用的就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的药效。医家评价其方,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配伍,有酸甘化阴之妙,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

《伤寒论》中另一个著名方剂“小建中汤”中也有白芍,既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方,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现多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辨证录》中记载的健脾饮,用白芍、怀山药、太子参、薏苡仁、扁豆、麦芽、莲子肉、山楂、内金、葛根、大枣等,组方甘酸柔润、滋脾升发、养阴和营,且药性平和,在治疗脾胃虚弱,胃中胀闷,饮食少进,特别是小儿消化不良病症,多以此方为主,作适当加减,小孩能够愉快接受,且有不错效果。

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整理的宫廷医案里有多个膏方都用到了白芍。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头晕微疼、目不清爽,太医庄守和、姚宝生拟方清热养肝活络膏,内含细生地、杭白芍、酒当归等药,用于治疗肝热不清病症,其中白芍之用,养肝阴、清肝热,用为主药。

此后,慈禧太后又服用过一次以白芍和桑叶为主药的清热养肝和络膏,重在凉肝和络。光绪某年五月十九日,张仲元又为慈禧太后开了一料调肝和胃的膏方,内含*参、生杭白芍、金石斛等药。另据记载,慈禧和光绪都曾服用以白芍为主药的清热化湿膏调理脾胃。

弘医堂人恪守“众善奉行,诸恶莫为,立业做事,传承国粹”的行为准则,坚持“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的创业宗旨,以捍卫“原版中医”为己任,弘扬“敬师、传承、感恩、大爱”的企业文化,向世界人民推广和传播中华国粹。

-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芍擅养血而柔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