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李士懋老先生论ldquo火郁发之r
TUhjnbcbe - 2020/10/12 19:07:00
白癜风专家程少为 http://www.yimingjj.com/m/

李士懋老先生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在本科时,有幸听他当时为研究生讲伤寒论,李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本科生,临床实习跟赵绍琴、秦伯未等老先生,毕业后于大庆油田总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精于脉学,临床常平脉辨证,立方论治,效果很好。

李老师从赵绍琴老先生,赵老临床上以中医理论“火郁发之”指导临床善用栀子豉汤、升降散治疗外感内伤病,李老结合赵老临床应用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写了这篇论“火郁发之”,对于临床外感及内科疾病的治疗很有帮助。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旦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气机何以被郁?其因有四:一为外邪阻遏,气不畅达;二为七情所伤,气机郁结;三为正气虚馁,无力出入升降;四为饮食劳倦,戕伤脾胃,升降悖逆,阳郁不达。故凡能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者,皆可导致阳郁化火,而成火郁。

二、火郁的临床特征

火郁证的临床表现很复杂,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得纷纭繁杂。尽管千差万别,但由于都具有火郁于内这一共同病理基础,故临床表现有其共性可循。火郁于内,则内里表现一派热象;阳郁不达,外失阳气温煦而现一派寒象。

(一)脉

《四言举要》云:“火郁多沉。”《医家心法·诊法》亦云:“怫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沉而见躁者,为火郁证之典型脉象。若郁闭极重者,亦可见脉迟、脉厥,但此时必有一派火热内郁之象,或渴欲饮冷,或口秽喷人,或躁狂惊厥,或腹坚满痛,二便闭结,舌红干敛,苔黄起刺等。脉证合参,不难与虚证、寒证相鉴别。若火郁轻者,热邪已有外达之势,脉可由沉而浮起,但沉取必不见虚,仍有数疾或躁动之感。

(二)舌

火邪郁闭,不能外达而上冲,一般可见舌红。由于火郁轻重之不同,舌红程度亦有差异。轻者舌无明显改变或仅舌尖红;重者则见舌质全红,或舌前部散在红点,晶莹突起如粟状;再重则见舌深红而少津;极重者则见舌绛紫而干敛。干枯瘦敛之因,一是由于升降失司,津液不能上承;二是由于火热内蕴,耗伤津液阴血。舌绛紫是由于气结火郁,导致血行瘀滞而然。若由于湿浊壅滞,阻遏气机而致热郁者,当舌红苔腻,或白或黄,或由腻转干,依其湿浊化热的程度而异。

(三)神色

热郁者呈心烦少寐,愦愦无奈,或谵语、狂躁、神昏。若因湿遏热伏者,可神情呆滞、嗜睡、朦胧。郁热上冲则面色赤,郁重者面色青紫,或赤或青,总有一种热郁不达而暗滞之感。

三、火郁证治

“火郁发之”,王冰以汗训发,发之固然包括汗法,然其意远比汗之要广。火郁证的治疗关键在于宣畅气机,使所郁之火能够发越透达。张景岳形象地比喻为:“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之发。”因火郁证候表现非常复杂,兹从伤寒、温病、内伤角度扼要论述其证治。

(一)伤寒

风寒外束,阳郁于内者,当辛温表散,如麻黄汤、葱豉汤、柴葛解肌汤、荆防败毒散等,皆可解风寒在表之郁热。热结阳明者,因热郁于内而身热,腹灼热如焚,阳郁不达四末而热深厥深,由腕至肘,乃至通身皆厥。热为阳邪,主动,上冲则面赤、头痛、头汗、目赤;扰心则烦躁、狂乱、昏谵;迫肺则咳喘、咯血;下趋则下利、小便赤涩,迫津外泄则濈然汗出;迫血则为斑疹、失血。以承气汤通下,逐其热结,疏通气机,使阳郁得伸,津液得布,郁热自除。

热郁少阳者,由于邪阻半表半里,少阳之枢机不畅,阳郁于里而外寒,内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等。待阳气蓄而转强,乃得一伸,伸则由寒而热,故少阳证见寒热往来。可予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畅胆郁,复其本然之性,郁热随之而解。阳郁而肢厥者,以四逆散疏通气机,阳伸厥回。

(二)温病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温邪犯肺,肺郁不宣,卫阳不布而发热者,主以辛凉宣透,如银翘散、桑菊饮等,肺气宣则郁热透。

传入气分,热郁胸膈者,主以栀子豉汤宣泄郁热,栀子清肺泻郁火,豆豉宣郁透郁,一宣一泄,辛开苦降,为热郁上焦之主方。热灼胸膈者,主以凉膈散宣畅气机,透发郁热;热邪壅肺而喘咳者,主以麻杏石甘汤宣肺透热;热郁少阳者,主以吴氏黄连黄芩汤(《温病纵横》)宣展气机,透邪外达。尚有白虎汤证,其脉洪无沉象,但仍属郁热,只是郁闭程度较轻,已有外达之势,故用白虎辛凉重剂以因势利导,达热出表。

热陷营分,务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痰热互结者,可予犀角、生地、连翘、郁金、菖蒲等,重者“须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三宝中皆有香窜之气药,开郁通窍,透邪外达。热陷心包与瘀血搏结者,当于清心开窍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以祛其壅塞,宣展气机,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湿热熏蒸,痰浊蒙蔽心包者,当祛痰化浊,辟秽开窍,如至宝丹、菖蒲、郁金、银花露等芳香之品,使气机展布,邪方得透。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者,上则痰热胶结闭窍,下则浊热熏蒸,交相为患,急以牛黄清心丸,清心通腑,开窍透热。

热入血分,较营分郁热更为深重,故凉血同时仍要透热,叶天士所云凉血散血,散血意在散血中伏火,血活瘀去,气机得畅,热邪方能外透。如犀角地黄汤中之丹皮、赤芍,皆能散血中伏火。

综上所述,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故不论卫气营血各个阶段,都必须贯穿透邪外达的原则。

(三)内伤

内伤火郁,主要见于肺脾心肝。火郁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为咳喘、寒热、胸闷作痛;火郁于肝,肝失疏泄,症见头痛眩晕,口苦吞酸,胁痛易怒;火郁脾胃,升降失司,阳郁不升,阴火内炽,症见身热倦怠,劳则益甚,脘腹胀满,心悸气短,呕吐不利;火郁于心,心神不宁,症见少寐多梦,心烦躁扰,惊狂昏谵,或口舌生疮,斑疹疮疡。

内伤火郁,治方甚多。火郁于肝者,当调其气机,疏解肝郁,主以逍遥散。吴仪洛曰:“凡肝胆两经郁火……俱宜此方加减治之。”《医贯》更以五行相因之理,以逍遥散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故内伤而致火郁者,逍遥散乃为要方。若过食生冷而脾阳郁遏化热者,宜升阳散火汤等,升发清阳,阳升郁散热自除;脾虚下陷,清阳不升,阴火上乘,身热心烦者,宜补中益气汤,补中升阳,甘温除热。由此可知,内伤郁热多从肝脾调治。

历代治火郁之大家,如朱丹溪擅调肝,李东垣长升阳。清代杨栗山之升降散亦为治火郁之良方,外感内伤,诸多火郁,皆可用之。方中僵蚕、蝉蜕升清化浊;姜黄行气活血散郁;大黄通下降火,诸药合用,升降相循,条达气血,使气机宣畅,火郁发越。因湿遏火郁者,加藿香、佩兰、菖蒲、半夏、杏仁、蔻仁、薏苡仁等;温邪袭肺致火郁者,加豆豉、栀皮、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肝气郁结致火郁者,加代代花、玫瑰花、绿萼梅、川楝子等;血瘀而致火郁者,加丹皮、紫草、赤芍、茜草等;痰热蕴结火郁者,加瓜蒌皮、川贝、荆沥膏、竹茹、黄连、半夏等;郁火灼伤津液者,加芦根、茅根、花粉、麦冬、石斛等;火郁重者,加栀子、黄芩、连翘、黄连等;食滞郁火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炒枳壳、焦槟榔;火郁作泄者,合葛根芩连汤;肝经郁火上扰者,加钩藤、白芍、桑叶、菊花、苦丁茶、生石决、羚羊粉等;气虚火郁者,加黄芪、*参、升麻等。余皆遵而用之,随症加减,其效颇佳。

探讨火郁发之,意在指导临床,务在展布气机,使郁火得以透发。切不可一见火郁,动辄苦寒降泄,易冰伏气机,反致热炽。吾师赵绍琴曾说:“治火郁,要想法抖落开,郁结一解,其热自散。”话虽浅显,其理至深,细心体验,大有裨益。

今天没有划重点。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士懋、田淑霄。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1.学习李士懋老先生4则治疗失误的病例分析——临床怎会没有失败病例?青年中医更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士懋老先生论ldquo火郁发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