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附子理中汤治肺癌案
TUhjnbcbe - 2020/9/22 13:12:00

导读:

附子理中汤是经典的补虚回阳、温中散寒方剂,而中医治疗癌症大多以清热解毒或以毒攻毒为法。那为何本案中的肺癌患者,没有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也没服斑蝥、蜈蚣之类,却在服用附子理中汤之后病情缓解了呢?让我们在文中一探究竟。

附子理中汤治肺癌案

主编/张存悌卓同年

潘某,男,54岁。初病全身发抖发冷,冷后发热,某医院治疗,先后服中、西药治疗皆无效。咳嗽、喘促,病势严重,透视检查,肺上有阴影(空洞),经一月治疗,咳、喘告愈出院。事隔三月,右边乳房痛,反射至背脊骨都痛,咳嗽吐痰,痰中带血,经CT、化验确诊为肺癌,患者不愿手术,请唐氏出诊。唐讲我治不好癌症,亦反对以毒攻毒治法,应针对现有症状,以减少患者痛苦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扶正祛邪,延长生命。

初诊:患者已卧床不起,每天叠被倚床而坐,不能下地,咳嗽气紧,吐白泡沫腥臭且带血丝涎痰,全身无力,面容灰黯,两眼无神,鼻、唇色青,声音细微,呼吸喘促,恶寒特甚,虽是夏天犹穿棉袄,有时又觉心内潮热,不思饮水,喜热食,两足通夜冰凉,头项强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综观所有症状全属阳虚,其肺癌因阳虚引起。中年以后,身体渐衰,寒凝气滞,水湿不行,以致出现上述诸种症状。对症治疗,宜先平喘止咳,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麻黄10g,附片80g,辽细辛5g,桂枝20g,干姜40g,甘草60g,良姜20g,半夏30g。附片先煎熬一小时,有麻黄、桂枝、细辛时皆忌吃油脂、蛋类食品。

服药2剂后,咳嗽、气促、疼痛有所减轻,考虑痰中带血,以炮姜易干姜,复就上方加重剂量治之:麻黄15g,附片g,辽细辛8g,桂枝30g,良姜50g,炮姜50g,甘草80g。服上方3剂后,咳、喘减轻,痰中已完全无血,对治病增加信心。考虑过去所服中、西药过多,体内中有药毒,用单味甘草汤清解之,可作茶饮:甘草g。

服上方后,大便溏而量多,有涎沫,矢气下行而舒畅,痰易咳出,精神转好,能起床坐一段时间,并在室内行走。自觉白天吐痰,从右边出来,痰稠浓,腥臭异常;晚上痰从左边出来,白泡沫淡,不臭。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以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附片g,炮姜g,白术50g,*参50g,甘草80g,鹿角片30g。

服药3剂,咳、喘、疼痛均碱轻,臭痰减少,饮食增多,精神转好,心里很舒适,能在附近街道走上二三百步;两足已暖,能安睡四五个小时。

根据服药情况,判断患者中、下焦阳虚影响肺脏,以致咳、喘,寒湿凝聚不散作痛,必须扶中、下焦之阴,乃就原方增加扶阳补肾药品,如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韭子、菟丝子、砂仁、上肉桂等,连续服药50余剂,诸症更有减轻,服药近80余剂,已能上街行走。

为巩固疗效,用潜阳、封髓丹合方治之,以纳气归肾,使肾气不上冲而咳喘:附片g,酥龟甲20g,黄柏50g,砂仁40g,甘草30g。上方共服10剂,停药。到医院复查,肺上阴影缩小,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嘱其注意调护,不要感受外邪。(《火神派示范案例点评》)

注意:本案用药大胆,附子、细辛、半夏、硫黄用量均超出常规,切勿擅自应用。

按:

时下中医治疗癌症,多偏于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化瘀通络一途。唐氏对本例肺癌,概以阳药施治,服药近百剂,时间长达半年。检查肺上阴影缩小,病情得以控制,咳嗽、喘促、吐痰腥臭等症状得以消失,疗效颇佳。

唐氏另治刘某,饮食不下,喝水亦吐,经检查确诊为贲门癌。诊断为噎膈,认为阳虚明显,命门火衰,议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30g,服药3月而愈,随访已5年未复发。

导读:《内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顾护胃气,是迄今世间医学中仍最具超前之认识。如何顾护,则为医家各显神通之艺术。(编辑/王里)

大病以胃的典型病案

作者/门九章

中医诊病诊什么?中医治病治什么?这是当代中医,特别是传承中医经典内容的后世中医人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秉持一种数字化、机械化、简单对应的思维,将具体的知识点在临证时一一对应,可能费时费力却疗效不显,而学好方剂,重视方道,了解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诊治疾病时着眼于患者的功能状态而不是针对疾病的病理性质,临证运用理中汤时,就不会因为它“热”而感到困惑。

“大病以胃”,并不是我首创的,而是业已存在于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理念之中,是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形成的优势,也是中医生命力最耀眼的部分。这么多年来,我的临床实践验证它(大病以胃)的故事太多。

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病案,为大家剖析中医治病治什么,以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大病以胃”。

1.肺癌

周某,男,30岁。该患者是我治疗过的最年轻的肺癌患者。他是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化疗的第二个疗程就无法坚持了,脱发、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化疗副作用使他苦不堪言,食欲特别差,几乎没有吃饭的能力。尽管现代医学也有很多对症治疗的药物,但是食欲并未改善,身体羸弱,无法再继续化疗。患者经人介绍找我诊治。

当时他已停了一段化疗药,胃气稍好转,我给他开了个理中汤原方:小红参5g,白术9g,炙甘草6g,干姜5g,水煎服。嘱其每天喝一次,2日1剂。我告诉他,这是平时吃的方子,等下次化疗时再给他开个方子。

一周后,他准备再次去北京化疗,我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了姜半夏6g,开成免煎颗粒,嘱其每日少量频频饮服。他在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化疗期间坚持服用这个方子,他说服药后,化疗期间痛苦大大减轻,而且不影响吃饭,他的胃气一直得到了中药的呵护,化疗后康复得不错。

化疗期间他的胃气受到损伤,机体功能状态差,如果用药量太大的话,不仅难以吸收,而且容易加重机体的负担,故给药方法为少量频频饮服。在临床实践中我体会到,大病一定要小治、巧治。后来,有一次他到山医院门诊复诊,他对我说:“门教授,你真该报专利,这个方子我吃了好,我给我同病房的人吃了,大家都说好,都很有效!”我说:“那不是我的方子,也不是我的专利,那是张仲景的专利。”

理中汤不是我的方子,是张仲景的方子,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常用方。《伤寒论》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需要注意的是,临证运用经方必须与条文准确对应吗?显然不是。如果过分强调对应,过分机械地理解条文,则容易局限思维,影响经方的广泛运用。第一讲中介绍的妊娠恶阻患者,我用的也是理中汤。大家可能感觉到前面我对什么是“大病”交代的不是很清晰,其实我也交代不清晰,就像什么是大学一样,谁也难以交代清晰。什么是大病,姑且不下具体定义,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体会,我们会逐渐认识它,理解“大病以胃”的价值。

2.肠道菌群失调症

患者,女,80岁。患者因慢阻肺合并重症肺部感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由于治疗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现代医学认为是肠道菌群失调症。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故邀我会诊。诊见:腹泻,动则加重,伴里急后重,脉数。

我给予小剂量黄芩汤治疗,黄芩6g,生白芍9g,炙甘草6g,红枣2枚,1剂,水煎服,嘱其早午晚各服一次。腹泻止,则次日改服理中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治病有度,有邪者先祛邪,后扶正。该患者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泻伴里急后重。其脉数,中医考虑有些湿热,但邪热不多,故小剂量黄芩汤一剂,分三次服。第二天晨起患者腹泻基本消失,便以理中汤重建胃气。老年人的肺病,我特别注重脾胃,服药方法仍为少量频服,不能求速效。

泄泻一证,起病急,病程短者为暴泻;起病慢,病程长,迁延日久者为久泻。暴泻多实,久泻多虚。该患者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骤发腹泻,属湿热之暴泻,以黄芩汤清利湿热,中病即止。而久泻多虚,治疗时需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加以调整。

我昨天下午给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优才班讲课期间,一位基层医生向我咨询。他说他们县长因久泻不愈、消瘦医院求治,遍寻名医,收效甚微。他曾给患者开过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和四神丸等方药,不论是健脾除湿还是温肾固涩,皆无功而返。止泻的方子都用了,为何无效?

这是因为他依然是按照阴阳寒热虚实辨证,依然是一种数字化、机械化、简单对应的思维,用科学的机器装配一套中医的武器。西医是一支先进的步枪,中医是一把传统的弓箭,步枪的枪膛里装着塑料、木头,肯定打不出去,得装子弹才行。同样,弓箭不能用高科技武器发射出去,得搭着木箭,带着翎毛,才能稳当地射出去,所以文化和经验得有相符性。

患者久泻不愈,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此为功能衰竭态。于是,我告诉他使用四逆汤,制附子6g,干姜4g,炙甘草4g,水煎服,1日1剂,频频饮服。他问,服用此方大概多长时间能痊愈。我说,没见患者不好预见,就症状和状态来说,忌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月余可愈。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附子理中汤治肺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