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并秀。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的田野里人头攒动,耕地、起垄、覆膜、栽植……10余名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们挥汗如雨,用辛勤的汗水诠释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热情。
“以前都是传统农业,种苞谷、土豆,挣不了什么钱,养家糊口都很困难。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和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还可以到基地务工,一天能挣元左右,双重收益,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沙河村村民罗华琦开心地说。
姜华曾任沙河村主任助理,在沙河村发展林业产业园的过程中,了解到中药材产业被平利县确定为五大扶贫特色产业之一,种植前景广阔,他意识到依靠种植中药材也能为群众增收带来勃勃生机。“咱们县又被称为巴山药乡,要是种植中药材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姜华和村干部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
姜华主动找到上级领导干部咨询相关政策,又到旬阳县实地调研,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村民改变了过去种植麦豆或玉米的单一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沙河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黄姜余亩,组织农户10余家种植白芨、黄芨等品种,带动周边60余人就近就业。
不久前,姜华辞去了沙河村主任助理一职,“我想专心做好中药材产业,黄姜的价格是1斤1.5元,亩产量在0斤左右,扣除成本开支,一亩地大约能赚元。”姜华对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充满信心。
沙河村依靠种植中药材拓宽增收渠道只是城关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一个缩影。该镇长沙铺村近两年已建成亩中药材,主要品种有赤芍、白芍及管仲,响当河村规划发展面积1亩,主要品种有药桃、药杏、青风藤……
近年来,该镇全面落实“一套工作班子,一名领导挂帅,一个业主承建,一套工作机制、一名技术指导员”的“五个一”建园机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将中药材生产与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康养建设相结合,推动构建中药材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城关镇将加快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确保中药材产业发展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该镇党委书记王贤君说。(张禄、邓海洋)
作者/来源:平利检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