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方药上对肝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发挥,与治肝三十法交相辉映,互为补充。
(1)杂证治肝:
在诸多错综复杂的病证之中,肝病所占的比例高达六七成。肝病之所以令人头疼,不仅在于其发病率高,更因其复杂多变,治疗之法繁多且各有千秋。从体用的角度出发,补肝之体,需以酸甘化阴之法,选用药材如地黄之深滋、白芍之柔缓、乌梅之酸敛、木瓜之和胃,以涵养肝阴,滋润肝体。而补肝之用,则须辛甘化阳,如生姜的温散、细辛的宣通、天麻的息风、肉桂的温阳,以鼓舞肝气,振奋肝阳。从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看,乙癸同源,意味着肝肾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滋水以涵木,如同大地滋养树木,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方剂,皆能滋养肾水,间接补益肝木。土以植木,培土则能缓肝,参苓白术散、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等方剂,皆能健脾胃,稳固中土,从而缓和肝木之亢。补火者求之肾阳,泻火者惟子是伐,八味丸温补肾阳,左金丸清泻肝火,皆体现了治肝不忘补肾的原则。肝藏之血,源于心脾。因此,养心健脾亦是治疗肝病的重要方面。养荣者以心脾为立命之本,如养心汤、归脾汤等方剂,皆能养心健脾,间接滋养肝血。肺之肃降与肝之疏泄,共司气机升降。肺气上逆,肝升过度,此时必佐金以平本木,如清肺止咳之剂,能调和肺气,间接平抑肝木之逆。由此可见,治疗肝病并非仅限于治肝,而是可以通过治其他四脏来间接治疗肝病。参肝证论治三十法,治肝者仅占一半,治其他脏腑者亦不在少数。正如古人所言:“大凡杂证多治肝,图治还宜随证观。”这句话既揭示了肝病治疗的复杂性,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2)左金泻肝:
左金丸,这剂古老的中药方剂,犹如一位深谙医理的智者,精准地靶向肝经火郁所引发的痞结。在这方剂之中,黄连以其苦寒之性,如冬日的北风,深入心(肝之子)之火海,将其中的热邪一一驱散。而吴萸,则以其辛温之质,如同春日暖阳,轻轻抚过肝经的郁结,使其得以舒散。然而,须知火郁之证,犹如熊熊烈火,需得谨慎应对。因此,吴萸的用量被严格控制,仅仅作为佐药,以防止火势过于旺盛。同时,苦寒之药虽能败火,但亦可能伤及脾胃,故只有在肝木实则土不虚的患者身上,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左金丸的泻肝之法,并非孤立存在,它集散了肝气证治中的散肝法,以及肝火证治中的泻肝法、泻子火等多种方法。这一方剂之所以在肝病证治中得以广泛应用,正是因为它兼具了泻肝火、散肝气的双重功效。本文所探讨的左金丸,正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充分体现了“集类方以歌括注释之”的特点,将古代医家的智慧与经验,以歌诀的形式传承下来,使后人在学习与应用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考证源流:
左金丸,这古方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苦辛之性,深入肝经,施展其独特的泄肝之力。正如《伤寒论》中诸泻心汤所述,“泻心者必以苦,散痞者必以辛”,这种泄心与散痞的法则,正是左金丸泄肝之法的精髓所在。在《半夏泻心汤》的歌注中,有这样一句深刻的描述:“泻心者,实泻胃也。盖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处的“泻心”,实则是在泻胃,因为胃位于心之下,当心下出现痞结,实则就是胃的痞结。左金丸便是以此法则为基石,通过泄肝来达到间接泻胃的目的,这正是中医中“实则泻子”之法的具体体现。然而,左金丸与诸泻心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祛热的途径。左金丸以其独特的配方,巧妙地将苦辛之性融入其中,通过苦辛并用的方式,既泄肝又清热,使得热邪在肝经中无处遁形,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这种泻心之变法,既继承了《伤寒论》中泻心汤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使得左金丸在中医方剂中独树一帜,成为治疗肝胃不和、热邪内蕴的经典良方。(2)分析病机:
病机深邃,犹如千年古卷,其中“左金茱连六一汤”便如那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此方专为肝经郁结所致之吐酸、吞酸而设,恰似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当肝经之气不畅,犹如江河堵塞,则会出现少腹筋急,左胁疼痛之症。此时,唯有“左金茱连六一汤”能破其郁结,直清肝经,使气机畅通,病痛自消。这药方中的每一味药材,都如精心雕琢的玉石,各有其独特的功效与魅力。左金,犹如金戈铁马,攻无不克,能迅速直达病所,破瘀散结;茱萸,则似那山间清泉,温润而滋补,能滋养肝血,调和气机。连翘,犹如烈火中的凤凰,清热解毒,驱散邪火;六一散,则如那轻柔的春风,疏散郁滞,调和脏腑。四药合用,剂量比例恰到好处,恰如那和谐的乐章,奏出治病救人的美妙旋律。此方之精妙,不仅在于其药物组成与剂量比例,更在于其功效主治之精准。它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能迅速打开肝经郁结之锁,让病痛消散于无形。如此良方,实为医者之瑰宝,病人之福音。(3)辨证用药:
“大凡杂证多肝病,图治还宜随证观”,这两句不仅是医学的箴言,更是治疗之道的精髓。在繁杂的病症中,肝病往往如影随形,成为诸多疾病的根源。然而,治疗肝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致入微地随证施治。谈及“随证图治”,这不仅是对医者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医者技艺的锤炼。正如前人所论,治肝之法有三十之多,每一种方法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表现,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选择。而在这篇论述中,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肝的“体”与“用”之分,这更是将治疗肝病的方法细化到了极致。“体”者,乃肝之本体,指肝的实质结构与功能状态;“用”者,则为肝的生理功能在人体中的具体体现。肝之“体”若受损,则功能必受影响;而肝之“用”若失常,则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因此,在治疗肝病时,必须全面考虑肝的“体”与“用”,才能真正做到随证施治。举方例药,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方剂都是根据具体的治疗方法而制定的,而每一味药物也都是根据方剂的需求而精选的。这正是“方随法立,药从方出”的体现。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