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瘥后食复梁某,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来自马口镇,正值夏日炎炎,他肩负着牧牛的重任。在年那个炎热的六月,他不幸感受了温邪,身体逐渐显露出病状。6月28日,他突然感到恶寒发热,病情迅速恶化,卧床不起。次日,家人急忙请来医生治疗,却不料误服热药,使得病情进一步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某的病情愈发严重。至7月21日,他已是阴伤热盛,内陷闭窍,生命垂危。其母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终于,她找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医者仔细诊视后,发现梁某脉数无伦,舌已干绛,大便三日未解,小溲短赤,肌肤干瘦。医者断定这是温病所致,且因误服辛燥药而灼干津液,导致温邪内陷而闭窍。医者根据症状,决定采用清营汤配合安宫牛黄丸进行治疗。服药后,梁某在半夜鸡鸣时分竟然开窍,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次日复诊时,医者根据病情调整药方,继续治疗。又过一日,改用增液益胃汤加减,连服数剂后,梁某终于康复。然而,好景不长。一周后,梁某的母亲再次带着满面愁容前来求医。她告诉医者,梁某病愈后饮食恢复正常,起居安适。但昨日她外出劳动时,梁某到邻家玩耍,误吃了三个煮熟的鸡蛋和数粒菱角。吃后不久,他便出现腹膨脘胀、腹痛不已的症状,高烧不退,卧床不起,不断喊叫。医者闻讯后,急忙前往诊视。他发现梁某脉数而涩,脘腹膨胀疼痛,壮热而气逆。医者诊断为温病瘥后食复,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导致的病情复发。他深知寻常方剂难以奏效,于是决定采用仲景治伤食后的栀子大黄汤进行加减治疗。同时,根据梁某的兼症,医者还加入了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经过精心调配的药方煎汤喂服后,次日复诊时,梁某的各症竟然消失无踪。医者继续用饮食调理巩固疗效,梁某终于彻底康复。此案例充分展示了医者的高超医术和丰富经验。他通过仔细诊视和辨证施治,成功治愈了梁某的温病及其复发。同时,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大病初愈后要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复的发生。此外,对于食复的治疗,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方剂和加减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腹胀王某,这位四十二岁的仙桃镇男子,饱受泛酸腹胀之苦已有两年之久。前医曾尝试用山楂、槟榔、神曲、枳实、厚朴等药为其治疗,然而病情却愈发严重,令人忧虑。更医之后,用枳术丸加味治疗,却也未能见效。病情进一步恶化,王某腹部鼓胀如箕,胃中酸水涌动,无论是吞吐皆觉不适,痛苦不堪。年元月,王某辗转至汉川马口镇求医。医者诊其脉象虚弱,舌苔腻厚,面色无华。询问得知,王某大小便尚算顺畅,唯腹部膨胀日久,泛酸过多,令人心焦。医者深知,此病治法需用刚中之柔,不可单纯依赖柔中之刚。刚中之柔,即指连理汤之温和健脾之力;而柔中之刚,则是肾气丸之峻补之性。因此,医者决定以连理汤加味为主治之法。处方中,党参、炒白术、炮姜炭、炙甘草、云苓、川黄连、炒谷芽。此方精心调配,旨在调和脾胃,温中散寒,除湿化淤。医者共发三十剂,并嘱咐王某将其制成蜜丸,一日三次。王某遵医嘱服药毕,再次复诊时,欣喜地告诉医者,酸水已消,腹胀大减。医者见状,又照原方取十五剂,依上法服之,不久王某便痊愈如初。此案例充分展示了医者精湛的医术和用药的智慧。面对王某复杂的病情,医者并未盲目用药,而是根据脉象、舌苔及症状,精准判断病情,巧妙运用连理汤加味之法,既温中健脾,又除湿化淤,使王某的病情得以根治。正如古人所言:“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医者正是以精湛的医术和精准的用药,为王某解除了病痛,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不寐李某,这位五十一岁的马口镇男子,自年7月6日起,便饱受夜卧失眠之苦。每当夜幕降临,他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与此同时,他还感到心下痞闷,时常作呕,不思饮食,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起初,李某曾请某医诊治,那位医者诊断其为心脾两亏,于是开具了归脾汤加减的方剂。然而,几剂药下去,李某的病情并未见好转。随后,李某又邀请我前来会诊。我详细询问了李某的病情,并为其诊脉。诊脉后发现,李某的脉象濡数,舌苔腻而质红。他向我诉说,自己总是难以入睡,且伴有头闷肢困的症状。综合李某的病情和脉象,我判断其病因并非单纯的心脾两亏,而是暑湿为患。于是,我决定以清暑利湿为大法,为李某开具了一剂药方。这剂药方中包含了桔梗、蔻仁、合欢花、杏仁、淡竹叶、连翘和益元散等药材,旨在清除李某体内的暑湿之邪。李某服用一剂后,病情便大有减轻;再服一剂,便痊愈如初。如今,他每晚都能安然入睡,精神焕发。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李某的失眠之症,单纯的补益心脾与安神定志之法并不能奏效。只有锐目断其暑湿为患,采用清暑利湿之法,才能迅速治愈。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的圆机活法,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暑湿与痰热虽然都可能导致失眠,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暑湿为外感之邪,而痰热则为内伤所致。因此,在治疗时,我们必须仔细辨别,不可混为一谈。否则,若将濡脉误作虚脉,妄投补益安神之剂,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崩漏周某,女,三十六载春秋,马口镇人士。她素来迷信修道,以致壮年之时不愿嫁人,长期禁欲,生活习性也颇为特别,偏爱辛辣发物,久而久之,身体便形成了阴虚阳亢的体质。年元月,周某突患崩漏之症,血流半月不止,身体日渐衰弱,疲惫不堪。至二月六日,她终于决定求助于医者。余诊其脉,数大而急,舌干绛无苔,大便秘结难通,小便短涩且色黄,崩漏之血色紫而稠,显然是血分大热之症。余以生地胶艾汤加黄芩治之,冀望能清热凉血,固本培元。然而次日复诊,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崩漏加剧,周某精神更加疲惫。余心中惶恐,不敢轻易换方,归家后翻阅医书,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恰逢吾师出诊归来,余即上前请教。师曰:“此种症状,阴虚阳亢已极,生地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恐不中与也。必须用凉血固经汤方效。”余闻师言,恍然大悟,遂遵行师训。处方以细生地、生白芍、白莲须、生牡蛎、黑山栀、炒黄芩、生地榆、丹皮、生甘草、川黄连等药为主,意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周某服一剂后,崩漏之症大减;三剂后,血净身安。余继以育阴潜阳之法调理其身体,周某终于康复如初。回首此案,血热崩漏之症并不难诊断,初看王远芳诊治亦无大误。然而药后病情反剧,实乃阴虚阳亢已极之故。虽然事后诸葛者会说阳亢至极,不当使用归、艾助热之物,但中医方剂理论向有反佐之说。此处若小量用之似亦无不可,然处方之精妙在于不杂一丝温热药,投药后效如桴鼓,足见医者之胆识与智慧。
医理如同常理,热盛如焚之时,取水救火乃当务之急,此时不宜有丝毫迟疑顾盼。然理论归理论,实际临证之时仍需灵活掌握火候与缓急。若胶柱鼓瑟,拘泥于成法而不知变通,则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医。周某之案便是明证,医者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方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病情。
产后血昏王某,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女子,居住在风景如画的马口镇。年8月7日,她因产后血昏闭窍,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状况。马口镇上群医会诊,却均未能寻得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情愈发严重,令人忧心忡忡。在此困境之中,家人决定延请吾师前来诊视。吾师抵达后,细心地为王某把脉,只见其脉象虚芤,病情颇为棘手。撬开其牙关,但见舌苔薄白,面色苍白如纸,口噤不语,神情痛苦。面对如此重症,吾师临危不乱,深思熟虑后,拟出一方:豆淋酒调黑荆芥末。此法颇为独特,需先以黑豆一大碗焙热,放置于筛子内,再将筛子放于钵上。随后,以老酒淋于豆上,酒液顺流而下,落入钵中,这便是所谓的豆淋酒。接着,用这豆淋酒调和荆芥末,再撬开牙关灌入王某口中。令人惊奇的是,酒甫入咽,王某便立即苏醒过来,仿佛从沉睡中唤醒。随后,吾师再以药物辅助治疗,不久之后,王某便康复如初,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此事在马口镇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赞叹吾师医术高超,妙手回春。按《本草纲目》引寇宗奭语所述:“(豆淋酒法)治产后百病……或背强口噤。”可见此法对于产后诸症有着显著的疗效。而《证治准绳》亦谓豆淋酒能“治因金疮中风反强者”,即对于破伤风等病症亦有奇效。至于豆淋酒送服荆芥之法,《普济方》《本经逢原》等典籍均有所记载,主治产后风及中风等病症。由此可见,本法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医学智慧,其祛风醒神的作用极强,实乃中医之瑰宝。#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