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是肝郁气滞证,其中就提到:如果肝气郁结日久,就会郁而化火,变成肝郁化火证,今天我们聊一聊肝郁化火证。
牡丹皮百度百科解释词条:肝郁化火证是指因情志不遂,或突然遭受精神刺激,或病邪侵扰,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疼,急躁易怒,头晕胀疼,面红目赤,口苦,咽干,不寐,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等症状的一种中医证型。
从这个定义上看,他明确地提出了其发病原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肝郁化火证。本证为肝郁气滞日久不解,郁而化火而成。
栀子肝郁的主要症状,在上表现头晕目眩,在中间表现为胁肋胀痛、腹满,在下表现为小腹疼痛,在妇女同时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化火可见热像: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所以肝郁化火的症状就出来了,肝郁表现+化火症状。总结一下辩证要点:以肝郁气滞证与内热证共见为辩证要点。这也是本证与肝郁气滞证的不同点,它多了个内热证。
并且如果肝郁化火以“上郁——头晕目眩”等为主的话,称为肝火上炎证(肝火炽盛证),本证则以横逆中下“中下郁——胁肋胀痛、胸部、少腹闷窜疼痛”等为主。这也是二者的区别。
肝郁化火证也可以出现横犯胆胃,从而出现胃胆症状——嗳气、吞酸、口苦等的症状。
茯苓病机,本证的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那么这些症状怎么出现的?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的机理上篇也说了:肝气失于疏泄,气机不畅。两胁胀闷,胸闷喜叹息,情志失于条畅,则精神抑郁;热郁于内灼于肝络则胁肋灼痛,如果出现横逆犯胃,灼于胃腑,则胃脘灼热。气火内郁不得宣泄,故心烦易怒,或有低热,如果热扰胃胆,气机上逆,则嗳气,吞酸口苦。热伤津液则咽干,尿黄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郁热之象。
治疗法则当以疏肝解郁+清热。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组成:牡丹皮、山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生姜、甘草。本方为逍遥散加牡丹皮、山栀子加强清热之力而来,方歌记住逍遥散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薄荷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的代表方,此处用丹栀逍遥散,而不用清热药加治疗肝郁气滞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的原因是,肝郁化火易劫肝阴,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药物比较多,助长肝火加重劫阴,而丹栀逍遥散无此疑虑。当然,临床症状千变万化,辨证用药要执简御繁,结合兼证变通,学习要学习道理,临证才能更好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