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面对生活、工作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往往就会忽略了对自己身体的护理,因此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血虚弱的问题现象。#健康#
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造成身体虚弱当女性气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皮肤变、没有光泽,男性会感觉到身体容易乏力、腰酸背痛、手脚发麻等现象,所以在这样时候男人女人都要及时的补充气血,调养气血,行气活血,促进气血正常的运行,才能容光焕发,美若天仙,身体强健。
巨大的生活压力,日复一日的加班工作在《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介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
00:00既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气血,那么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气血不足,人们不是非常理解其中的含义,有的人认为气血不足是体内缺血,应该多吃补血的食物,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平时一些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引起气血不足,所以不能单方面思考问题。
1、能量供应不足
各种疾病的发生,不仅会损耗人体本身的能量,也会不断消耗人体血气。
正气不足,外邪侵入身体2、压力及作息时间的紊乱
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应酬时烟酒不离不弃;频刷短视频熬夜,睡眠质量差过度依赖药物改善睡眠、缓解焦虑。
缓解视力疲劳,帮助睡眠3、运动量的减少
大多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离不开适量、合理的运动,运动可有效的增强人体机能,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下。
而现代人们的生活一直处于忙碌中,往往忽视自身运动,致使运动量减少。由于运动量的减少,血液不循环,气血生成受阻,最终使身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
饭后散步,消消食,散散心调理气血六步曲
第一:调养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艾灸调养,建议取穴:中脘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祛湿化寒,改善脾胃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祛湿化寒,改善脾胃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还可取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升麻,取其煎煮液,泡花茶,冲饮至味淡,有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之效。
第二步:滋养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肝气郁结,病变发生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艾灸养生,疏肝理气,促进排毒代谢艾灸调养,建议取穴:太冲穴、行间穴、肝俞穴、气海俞、血海穴等,疏肝理气,促进身体气血的正常的循环。
第三:远离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热夏喜凉,正对着风扇空调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温水泡脚、勤做按摩。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第四:药食同源
补气可食“四君子汤”,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之效。取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与羊肉炖食即可。补血可用“四物汤”。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放入毫升水中,煎至毫升时,空腹热服。
药食同源,通调养,健康养生,好身体第五:调整作息
早睡早起,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周末或者休假的时候可以去爬山、洗个温泉澡,或者短途旅行,放松自己的心情。同时要注意自己的睡眠、及时调整情绪变化,保持好心情,看书学习,传播正能量。
艾灸如何取穴养护肝心脾肺肾
第六:多活动
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还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动则生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正确养生,身体健康。一个正确的调养办法,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补充身体所需的气血,调养气血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有利于消除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痛苦,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家人们,感谢你们的点赞和收藏,让我们一起传播艾灸,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的人,收获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