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身“可穿行的绿洲”;道路边安上地灯墙灯,点亮了乡间的夜晚;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精心打造过的庭院繁花似锦,淡雅别致……建设镇富安村是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它接续奋斗再出发,全力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以来,富安村加大改造提升,一幅幅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美丽村庄,从村民、环境、产业等方面,切身感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富安村的喜人变化。
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哟,老万家院子变得更加干净、精致了。”
“可不,现在连苍蝇蚊子都没有喽。”
一早,正在路边散步的村民,看到万兴培家修葺一新的“小三园”,忍不住啧啧称赞。
老党员万兴培家住富安村安中区域,正在富安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的核心区。虽然年近古稀,但他总是闲不住,平常爱摆弄些花花草草。屋前这个小院里,各类花卉植物争奇斗艳,废弃砖瓦整整齐齐圈出了“小三园”,令人赏心悦目。
万兴培说,过去各家门前的自留地形状不规整,有的地面也高高低低的,如今,各家各户经过整理,不仅环境得以改善,而且非常实用,“这里既是菜园,又是花园,生活更有品味了!”
这一切,是富安村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带来的红利。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年)》提出的上海乡村振兴的重大抓手之一——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的“三园”工程要求,村居环境的提升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工作。而在乡村环境提升的过程中,宅前屋后的环境整治、花园,果园,菜园等“小三园”的打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人居环境的提升有着广泛而直接的作用。
“小三园”打造工作必须得到村民参与和支持,如何让村民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富安村以万显昌为代表的一批退休老同志自发成立了“瀛佳快乐百户联盟”村民自治组织,小组成员按照自愿、无偿、互帮、互助的原则,凝聚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年至今,“瀛佳快乐百户联盟”已吸纳户农户主动加入。
如今,富安村村庄环境及农户“小三园”建设初见成效,“瀛佳快乐百户联盟”成员王德君家里的花园走廊,菜园围栏实用美观;村民徐维新利用木工手艺为绿植穿上新装,令人眼前一亮;村民施锦娣因地制宜打造出盆景式三园。村庄面貌好了,之前出现的质疑声也变成了支持环境整治、五棚整治、“小三园”建设的拥护声。
“以前政府做事,老百姓在一旁看,现在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做,政府来引导、支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富安村党总支书记包伟感慨地说,将来,村里会继续激发村民扮靓家园、呵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优化社会治理模式,将富安村安中区域乡村治理样板案例辐射至全村。
“走不进的林子”
变身“可穿行的绿洲”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不仅是院子美,富安村正从“一处美”走向“一片美”,从“环境美”走向“生活美”。其中,开放休闲林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的“颜值”,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舒适的环境中过上了好生活。
“走,带你去看看。”在包伟带领下,记者来到富安村开放休闲林地。这片开放林地面积.49亩,位于建设镇东南角。开放林地主干道两侧,种植了迷迭香、金银花、薄荷、白芍等,满地花卉盛放之景令人期待。待到开春,花岛秘境、林下花园、岛隐花溪等自然风景,也将随着季相一一呈现。
目前,休闲林地已对外开放,在这条极“养眼”的林带上,市民还可以健身步行甚至骑行。
原来,富安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村域内绿化景点遍布,公益林面积达到53%。去年,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富安村被列为本市开放式休闲林地试点之一,林业部门对村里这片公益林进行设计改造,新建开放式公园,林内开辟出一条约3公里长的步道,贯穿整片公益林,让原本封闭的林下空间“摇身”变成“可穿行的绿洲”,吸引不少村民来此休闲游憩和健身娱乐。
漫步林地,可见休憩平台、避雨廊架、木桥、亲水平台、护栏、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包伟告诉记者,接下来,在建设镇支持下,他们还将在林地内增添类型多样的科普宣教设施,进一步拓展开放生态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群体自然观光、科普教育、拓展锻炼的需要。
在建设休闲林地的同时,富安村“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也同步实施,林地内,不少民沟岸边通过种植杞柳等植被,形成了一道防水土流失的“天然保护屏障”,助力水环境治理。
“这个公园提升了我们村子的颜值,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村民刘阿姨介绍,每天茶余饭后,她都会和家人以及周边的邻居一起散散步、聊聊天。“新建的林下步道就在家门口,空气好,给我们休闲健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刘阿姨高兴不已。
产业振兴鼓起百姓钱袋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宽敞整洁的厂房、专业化的操作……记者走访菇林源菌业基地了解到,合作社目前正在创建都市农业项目,以实现菌种终年化的生产目标。该项目的建成,预计可以解决全村5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工厂里‘种’蘑菇,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影响,实现了一年四季恒温生产。”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化、立体化的循环种植模式,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与普通大棚相比,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两三倍,将来,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微调菌类生长环境,提升食用菌出产量。
不仅地方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村里的康养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位于富安村的瑞茵开心农场正在打造“康养农文旅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基本建成。据介绍,“康养农文旅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多平方米的会议中心、50余间客房、可容纳人的餐饮空间,是一个集健康研讨、健康论坛、健康交流于一体的“舞台”。
投入使用后,这里将作为中国健康城市论坛会址,围绕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产业发展等社会相关热点定期举办论坛。在此项目带动下,届时,一批养身、养老等康养休闲旅游将成为崇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也为富安村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崭新动力。
“乡村振兴富在产业。咱们村的名字寓意就很好,富安,富裕又安康。”包伟感慨地说,今后,富安村将继续构建完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体系,实施乡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同推,积极推广复制成功经验,“真正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记者:季佳倩
摄影:吴雄
编辑:刘黎明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