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陈媛媛实习生王蒙/文赵墨波/图视频
鹿邑县,为老子故里,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交界处,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
年11月7日,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派驻的第一书记,司保江第一次来到了鹿邑县邱集乡夏庄行政村。
驻村一年多来,夏庄该怎么发展?是司保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连续的摸索、失败后,他总结出来一条经验,只有把夏庄挂靠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依靠电商扶贫,才最靠得住。
初识夏庄
一条清水河从村西蜿蜒流过,滋养着夏庄村的世代子孙。夏庄下辖三个自然村,三个村子各有特色手艺,比如夏庄的豆芽子、刘庄的倒蜡子、陈楼的粉皮子。
夏庄属于鹿邑县邱集乡,邱集乡系黄河发水,武平城淹没后,数十人避水迁此,逐渐成集,原为一高岗土丘,因之得名,林木丰饶,素有“凤凰岭”美誉,邱集乡境内三国遗址武平城是曹操武平侯封地。
“您好,我是新来的第一书记。”一年前,司保江刚来到夏庄,逢人便递上名片自我介绍,名片发了张,司保江这个仨字也渐渐在村民心里扎了根。
自从来到夏庄驻村后,司保江每天都要围着三个村子走三圈,早上看人居环境、中午走访贫困户、晚上巡夜。56岁的贫困户刘子云无儿无女,司保江更习惯叫他的小名“铁蛋”,绕村的时候,总要入户看看他。“来,喝饮料。”70岁的段秀芝独自照顾患病不能自理的女儿,我们跟随司保江一进门,她就硬塞了几瓶饮料,司保江拿在手里,没打开,进屋后又悄悄地放回桌子上。
行至清水河东岸的堤坝上,我们向东俯望,整个夏庄行政村被包围在多亩的麦田中,十几朵白芍药花点缀在其中,特别好看。司保江笑着说:“站在这里,总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太新鲜了。”
看的出来,司保江喜欢夏庄,驻村第三天他创办了
一红二绿三产业,奠定夏庄发展基调
入村不久,司保江急切地想见到一个人,她就是王巧,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年冬至那天,听说王巧在县城拿货,司保江马不停蹄地就往县城赶。
他常说,在农村扶贫的时候,一个是抓住好的项目,另一个就是抓住关键的人。而王巧,就是他迫切想抓住的那个人。
王巧是夏庄村人,年以前,每天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她都骑着电动三轮车往返鹿邑县城和夏庄近50公里,带货给村民做手工活,即:缝盘加工(用缝线缝合毛衣套口)。
而司保江盯上的,正是王巧的缝盘加工项目。
年春节后,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改造废弃小学,免费为王巧提供了两间教室,王巧的缝盘加工点有了“工厂”,取名为“巧媳妇羊绒衫缝盘项目”。项目实施后,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带动了周边乡村50多名缝盘工和30多名挑撞工就业。
一红,抓党建;二绿,抓人居环境和乡村文明;三产业,抓农业、手工业和建筑装修三个产业项目。在司保江心里,这个发展思路越来越成熟。在产业方面,除了“巧媳妇羊绒衫缝盘项目”,夏庄还开发了“无公害黄瓜项目”、“陈楼纯手工粉皮项目”、“纯棉手工童装项目”、“鲜剁椒项目”等。
起初,夏庄有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只剩下3户,夏庄村还被表彰为“全县优秀村党支部”、“一类行政村”、鹿邑县首届美丽乡村、平安村、党建示范村、森林乡村、青年创业联盟实践示范基地。年初,又被评为周口市文明村镇、乡村振兴示范村、河南省人居环境示范村。
司保江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他驻村的坚强后盾,学校对夏庄进行产销帮扶、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还将夏庄原有的监控设备进行了改造,让他对驻村工作更有信心。
探索:曾因找不到销路,夏庄娃娃菜滞销约20万斤
樊爱霞也是司保江瞄上的致富带头小能人,4月16日,我们刚见到她时,她跟爱人陈献梅正在承包的地里种植辣椒,性格大大咧咧的樊爱霞,一看就是个能干的人,如今承包了村里近亩的土地。
可在年11月份,樊爱霞种植的20多亩娃娃菜滞销了。
眼看就要下雪,一上冻,娃娃菜就全毁了。司保江赶紧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进行沟通,但学校一时间也消耗不了几十万斤的娃娃菜,11月28日晚上,司保江在
“我着急到什么程度?我跟樊爱霞说,如果真不行,我个人买你一车。”司保江说。
总想着单打独斗,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整个流程全部包圆,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惨痛的失败经历告诉司保江,光靠夏庄自己,干不来。
比如,在做陈楼粉皮和辣椒酱时,夏庄自己包装,自己找销路。司保江跑到商丘的旅游局、周口的黄淮大市场、郑州的丹尼斯,但并没找到销路。“还好学校包销了不少粉皮。”司保江说,当初,光包装粉皮的纸箱就做了个,可直到现在,也只用了不到0个。
“我们要是直接找关系帮他们团购,这些农产品是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环境中的。”司保江深深觉得,不管是驻村单位还是驻村干部,一时的援助是不长远的,真正成功的产业还是要经历市场的检验。“到时候我们一走,村民咋办?”
出路:一棵娃娃菜,让夏庄与电商结缘
司保江常说,要把夏庄跟鹿邑县的大发展绑在一起,改变原来的单打独斗的观念,把夏庄挂靠到当地经济上,有了火车头带,即使驻村结束了,夏庄离开驻村单位的帮扶,也能向前跑。
这个火车头,就是电商扶贫。
之所以能与当地电商平台结缘,司保江说,正是因为樊爱霞当初滞销的娃娃菜。当初,在
王彤介绍,所谓“上行”,便是把小地方的滞销产品、特产通过网络平台,卖到大城市。
自从接触了电商平台后,司保江就想着把夏庄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纳入到鹿邑县农产品上行公司的电商体系里。“能靠得住的,还是当地的产业。”
王彤说,目前,夏庄的粉皮、辣椒,都是在她们的电商平台进行推广,如今,这个电商平台覆盖了鹿邑县多个行政村。“只要村民手中有滞销的农特产品,都可以找我们,由我们进行包装,推广。”
鹿邑县商务局电商办主任刘子鑫介绍,目前,鹿邑县有多家电商企业。“真正扶贫的话,电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新途径:小小蒲公英,为扶贫助力
除了被动地挂靠电商,夏庄怎么样主动去拥抱电商,把夏庄并入到电商的快车道呢?
司保江把目光又瞄向了一朵朵在风中摇曳的蒲公英。
近些年来,鹿邑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蒲公英种植,蒲公英功效良多,可入药,可炒茶。“我们公司有3万亩的蒲公英生产基地。”据王彤介绍,目前开发的主要是蒲公英茶,分为三类,一个是叶,一个是根,一个是小青柑(将小青柑与蒲公英糅合在一起)。“村民种植后,可由我们进行收购。”
据了解,今年,鹿邑的蒲公英茶也在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被展出。
司保江说,目前农村有“三闲”,即: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散劳动力。小麦和玉米卖不上价,如果在夏庄引导蒲公英种植,第一,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第二,蒲公英采摘又需要人工,也可以把当地闲散的劳动力利用起来。
如今,在驻村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夏庄已经形成了“互联网+一红二绿三产业”的电商扶贫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确定了电商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