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病人来找我,过年前因为她出现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辨为厥阴病,开了七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这次病人专门跑来向我反馈,说药又苦又辣,她只喝了两副就喝不下去了。
其实开方开得多了,我越来越觉得中医也得学做厨师,不仅要考虑药物寒热温凉,也得学会调味。
像这一个病人,方子是对症的,但病人却无法坚持服用,问题就出在这个“味”上。经方讲究“经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开的这服药就是用的原方三分之一量,但病人还是接受不了。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大家都懂得道理,但中医也不全是这样,比如《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小建中汤,绝对就是我尝过最好喝的中药。
《伤寒杂病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原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
做法:水煎煮,去渣留药汁,再搅入饴糖,分二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平衡阴阳。
那么,小建中汤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我常用的几个。
1.四肢酸疼:这是桂枝汤证的表现,在太阳病中桂枝汤常常用来治疗身疼痛,而小建中汤实际上就是桂枝汤的一个变方!
2.手足烦热:这个烦热也是虚烦,这是虚热,不是实热。
3.咽干口燥:津液虚,当然也有热象,是虚热。
记得我上学时,有一个舍友一米八几的身高却只有不到一百四十斤,而且体虚、汗多,从不爱运动。在老师诊断下,他喝了半个月的小建中汤,结果一个月长了十五斤,所以上述情况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这个方子。
作为桂枝汤的变方,方中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益阴敛营,缓急止痛,合桂枝以调和营卫,外解太阳;再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脾。由于饴糖用量偏大,你也可以把它视为一张补脾方。
饴糖在《食疗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主吐血,健脾。凝强者为良。主打损瘀血,熬食,和酒服之,能下恶血。”
诸药合用,可使脾健寒消,肝脾调和,阴阳相生,中气建立,诸症痊愈。
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云:“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
这个方子中没有一味苦药,更还有甘甜的饴糖,是一副入门甚佳的良药,小孩子也很爱喝。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能助湿,温能助热,所以湿热体质的人是不适合服用饴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