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学子连续8年支教大别山
支教大学生在准备课件。
大学生们义卖筹款。司新利摄
大学生支教不鲜见,但是,能连续8年走进大别山,为那里的孩子送知识、学习用品,可就不容易了。而且,所需的所有资金,全靠自己义卖、募捐。又一个暑假开始,连日来,扬大“阳光协会”的学子们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支教之行准备着。
连续8年送爱心
已先后资助10多万元
“每年暑假,去大别山支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扬大“阳光协会”前任会长薛杨说,从2006年至今,每到暑假,协会成员都会走进大别山支教。为此,他们早早就通过收集废旧报纸、易拉罐,争取商家赞助、举办义演、筹划义卖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便给大别山里的贫困孩子带去学习用品、书籍等。“8年来,我们已经给孩子们资助了10万多元的物资和学费。”
据悉。“阳光协会”每年捐出的上万元资金均交给当地的油坊店乡龚冲小学校长,“其中4800元捐给那边比较贫困的学生作为学费,剩下的则会给孩子们买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薛杨说。
今年最辛苦
没赞助,卖废品、义卖筹费用
而今年,由于没拉到任何商家赞助,所有费用都需要“阳光协会”的成员们自己想办法。“6月份,我们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各个宿舍收集书籍、生活用品,然后去义卖。”薛杨说,前几天,他们刚刚进行过一次义卖,共筹集到1100元。
“没有商家赞助,我们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多筹点就尽量多点。”昨天下午,队员们冒着高温走上街头,拿着大袋子去各个街道搜集瓶子,或到人流量较大的地点进行募捐。
“募捐时也会遇到质疑,但每次当我们把大别山的照片拿给对方看,告诉他们山区孩子的真实生活状况,大部分行人都会给予爱心。”协会现任会长陆胡文说。
孩子留言
“哥哥,我等你们来上课”
“在那边,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围着学生转,自然和那边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薛杨说,在进行支教期间,他们上午授课,下午则到各个地方进行家访,辅导暑期作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
由于地处山区,路途比较崎岖,担心孩子们上学途中有危险,薛杨和伙伴们每天还一起负责孩子的接送。“从第一家接到小孩,到最后一家,我们常常早上要走上半个小时的山路,接上二三十个孩子,然后再开始上课,”薛杨说,虽然比较辛苦,但每听到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的读书声,那种成就感能冲走一切。
今年去大别山的计划比往年迟了一点,没想到,前两天,那边的一位三年级小朋友竟在QQ上给薛杨留言:“大哥哥,你们什么时候过来,我在这边就等你们来上课。”简单的一句话,让协会成员们更有动力,“我当时就想,无论怎样,都要每年过去,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希望。”
600多人报名
最终16人传递爱心
下个月,这群大学生将开始第八个支教大别山之旅,这次,将有16人前往。“因为报名的学生太多了,全校有600多人,最后,我们只能经过面试及模拟课堂演示,最终选择了16人。”薛杨说。
出发前,这16名学生就已经先开始“适应”。“到那边,水要自己挑,饭要自己烧,柴火也要自己上山砍,洗澡也很困难,”薛杨开玩笑说,每次支教回来后,他们都变成了“野人”。“因为条件真的很艰苦,没空调,没电风扇,睡觉都是打地铺,因为没桌子,吃饭也得蹲着吃的。”
尽管如此,每个即将起程的学生都充满期待。“我来自东北农村,是村子里唯一走出来的大学生,所以我了解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即将去支教的大二学生苏杭说,当年,正是一位小学老师的鼓励,支持他走出大山,“我想把这种鼓励传递给大别山的孩子,激励他们也走出大山看一看。”苏杭说。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