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修园时光关于ldquo伤寒论 [复制链接]

1#

关于“《伤寒论》芍药用赤芍”

的探究与思考

级修园班杨昊东

“若无特殊说明,方中芍药皆用赤芍。”医院儿科实习第一天,林国彬主任对我说的一句话。

赤芍

芍药,早在中国最古老的汉族传统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使用广泛。《伤寒论》共载方首,用芍药者达33首,其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和生姜,但皆言芍药而未作赤芍、白芍的区分,直到明代的《滇南本草》才第一次对赤白芍做了划分。林国彬老师临床极其重视《伤寒论》,常运用原方原法治疗,效如桴鼓。他认为,《伤寒论》中的芍药应为赤芍。为了求证这一观点,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伤寒论》中芍药应为赤芍。”这一观点获得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主要依据来源于两点。

1

第一,从历史源流和植物学的角度,《神农本草经》言: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仲景时代的医家多就地取材,直接采药于山野中。而陈承的《本草别说》述,芍药至宋代才开始广泛采用栽培种入药。所以,相比人工培植的白芍,野生赤芍更有可能是《伤寒论》中所使用的芍药。

2

第二,从功效上来看,与白芍相比,赤芍“通”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伤寒论》的名方举例,具体体现在通营益阴(桂枝汤)、通调肝气(小柴胡汤)、通便泄下(麻子仁丸)、通利肺气(小青龙汤)、通络行滞(当归四逆汤);再以争议最大的芍药甘草汤为例,用白芍取酸甘化阴之解被众多医家认可。

但从伤寒原文来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芍药甘草汤设置在甘草干姜汤之后,温复阳气仍存脚挛急,推测其不应滋阴敛阴,赤芍“苦泄通络,破滞达邪”的功效更符合仲景的处方用意。

白芍

综上论述,我认同《伤寒论》所用芍药皆为赤芍的说法。但并非白芍无用武之地,其功效主要体现在“和”“养”,《本草纲目》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如四物汤、八珍汤等补血名方,即用白芍。很多医家使用芍药甘草汤不用赤芍而用白芍,在很多痛症的治疗领域也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伤寒论》所用芍药的种类,是为了更好地体会仲师的学术思想。分清药物功效的区别,根据不同的病机选用合适的药物,注意对细节的把握,才能推动临床疗效的提高。

文字:杨昊东

文编:吴映霜

编辑:林倩婷

审核:路熹雅方育涵陈婧姈林斯宇

指导老师:杨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