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苍术历代本草汇言 [复制链接]

1#

苍术

苍术(赤术,枪头菜)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灌丛、林下及干燥草地。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忌积水,以半阴半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临床用名有苍术、炒苍术、制苍术、焦苍术。

术:必欲长生,常服山精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吴普》曰:术,一名山连,一名山芥,一名天苏,一名山姜(艺文类聚)。

《名医》曰: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案《说文》云:术,山蓟也;《广雅》云:山姜,术也,白术,牡丹也;《中山经》云:首山草多术;郭璞云:术,山蓟也;《尔雅》云:术,山蓟;郭璞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范子计然》云: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列仙传》云:涓子好饵术;《抱朴子·仙药》云:术一名山蓟,一名山精,故神药经曰:必欲长生,长服山精。

《本草图经》:服食多单饵术,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但日水服,晚再进,久久弥佳。

《本草衍义》:苍术

内容: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元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嵇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

《药类法象》: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

《汤液本草》:苍术

内容:气温,味甘。入足阳明、太阴经。

《象》云∶主治同白术,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也。

《衍义》云∶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中湿,力少,加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若治胫足湿肿,加白术。又云: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不分苍、白,议论甚多,《四家本草》言之误矣。如古方平胃散,苍术为最要之药。《衍义》为气味辛烈,发汗尤速。又白术味亦微辛,苦而不烈,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与黄芪同功,味亦有辛,能消虚痰。

《本草蒙筌》:白术

内容:荆门军术,石州术

味苦、甘、辛,气温。味浓气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宁国、池州、昌化产者,并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润过陈壁土和炒,窃彼气焉。(取向东陈年壁土研细,和炒褐色,筛去土用之。此因脾土受伤,故窃真土气以补助尔。若非脾病不必拘此制。)入心脾胃三焦四经,须侠防风地榆引使。除湿益燥,缓脾生津。驱胃脘食积痰涎,消脐腹水肿胀满。止呕逆霍乱,补劳倦内伤。手足懒举贪眠,多服益善;饮食怕进发热,倍用正宜。间发(音皆)疟殊功,(两日发者。)卒暴注泻立效。(水泻不禁者。)或四制研散敛汗,(出东垣方。)或单味粥丸调脾。(出丹溪方。)奔豚积忌煎,因常闭气;痈疽毒禁用,为多生脓。治皮毛间风,利腰脐间血。故止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又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耆同功。同枳实为消痞方,助黄芩乃安胎剂。哮喘误服,壅窒难当。又种色苍,乃名苍术。出茅山,(属直隶,句容县。)第一,择洁实尤良。刮净粗皮,泔渍炒燥。(米泔渍一伏时,咀片炒燥。)亦防风地榆使引,入足经阳明太阴。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狭。治身面大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瘟疫时气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癖气块,止心腹胀疼。因气辛烈窜冲,发汗除上焦湿,其功最优。若补中焦除湿,而力甚不及于白也。仍与黄同煎,(即二妙散。)健行下焦湿热。《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即此是矣。二术所忌,雀蛤李桃。(谟)按∶术虽二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多,惟专发汗之能。凡入剂中,不可代用。然白术既燥,《本经》又谓生津何也?盖脾恶湿,脾湿既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出焉。今用白术以燥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亦随气化而生矣。他如茯苓亦系渗湿之药,谓之能生津者,义与此同。

《景岳全书》:味苦甘辛,性温而燥,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也。用此者用其温散燥湿。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寒湿诸疮。与黄柏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若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本草纲目》:《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侵,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许叔微《本高方》云:微患饮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生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中夜必饮酒数杯,又向左卧,壮时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遍访名医及海上方,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辈;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自揣必有辟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月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萸若燥脾以玄湿,崇土以填窠臼。乃恶屏诸药,只以苍术一斤,油麻半两,大枣五十枚,捣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温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术之力也。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也。

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药鉴》:苍术

内容:气温,味甘辛,气薄味浓,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经药也。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狭。治身面游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时气瘟疫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痰癖气块,止心腹胀痛,与白术同功。但补中除湿,力不及白,若宽中发汗,功过于白。以黄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药引之,则除下部湿痰。以甘草陈皮浓朴之药引之,则除中焦湿证,而平胃中有余之气。以葱白麻黄杏仁之类引之,则除肉分至皮表之邪。大都有邪者宜用,无邪者禁忌。庸医不分虚实,及七情气闷,概用白术误矣。古人载腹中窄狭,须用苍术,医者徒诵言而不察其所以言也。盖苍术乃辛散之剂,必有湿症实邪者,方才可用,岂谓不分虚实而概用之乎。抑且虚闷者用之,则耗其气血,燥其津液,其虚火益动而愈闷矣。制用米泔水,入铜器内浸之,置月下浸去黄油净晒干,又浸又晒,如此三宿,清水渡过晒干,约有五斤净,用紫桑椹一斗,好醋一壶,盐四两,与苍术拌匀浸,晒令汁干,蒸之,一晒一蒸,如此者三次。又用大草半斤煎汁去渣,入蜜四两,洒润蒸晒凡九次,净苍术一斤,加白茯四两,黄芩三两,当归四两,白术三两,神曲四两,秋石四两,用大甘草五两煎汁,入竹沥姜汁,打神曲糊为丸,酒水米饮任下,名五合丸。能健脾胃,消痰涎,助精神,壮筋骨,神效。

《本草经疏》:术禀初夏之气以生,其味苦,其气温,从火化也,正得土之冲气,故《别录》益之以甘,表土德也,故无毒。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者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秉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者,术为阳药,故善除阴湿,湿去则脾胃之气旺,阳主气,气盛则身轻,脾主四肢,湿去则脾健,健则四肢利,故能涉险负重也。

简误:术,《本经》无分别,陶弘景有赤白二种。近世乃有苍白之分,其用较殊。要之,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正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苍术

内容: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平胃健脾,宽中散结,发汗祛湿,压山岗气,散温疟。泔浸一宿,换泔浸,炒用,使忌同白术。

按∶苍术辛甘祛湿,脾胃最喜,故宜入之。大约与白术同功,乃药性谓其宽中发汗,功过于白,固矣。又谓其补中除湿,力不及白,于理未然。夫除湿之道,莫过于发汗,安有汗大发而湿未除者也?湿去而脾受其益矣。若以为发汗,故不能补中,则古何以称之为山精。炼服可长生也?亦以其结阴阳之精气。俗医泥其燥而不常用,不知脾为脏主,所喜惟燥,未有脾气健而诸脏犹受其损者,独火炎土燥脾虚作闷者忌之,恐益其火也。

《本草乘雅半偈》:术(本经上品)

苦温,无毒。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曰∶出嵩山、茅山者良。杭、越、舒、宣诸州亦有。唯湖州、津山者最佳,多生高冈上。叶颇大,叶叶相对,方茎有毛,茎端有花,有紫碧红色,根岐生,紫色块大者为胜。或大如指如拳,或至数斤者。剖暴,谓之片术。尔雅疏云∶生山中者,曰山蓟,曰白术。平地者,曰蓟,曰赤术。赤者苗高二三尺,叶亦抱茎,梢间叶略似棠梨,脚下叶各有叉,三五出,边作锯齿,及小刺,根如人指,及老姜状,色黑褐,而气味辛烈。古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人始指赤术曰苍术,但气味有和暴之殊,则施治亦有缓急阴阳之别。修治白术,人乳润之,制其性也。亦取易入阳明,阳明燥金,从乎中治太阴之湿化故也。若疗脾疾,先用米泔浸透,次以山黄土拌蒸九次,晒九次,窃土气以助脾,及宣胃府酝酿敷布之用耳。赤术亦用米泔浸透,更以陈壁土水,浸润一二日,取出,去皮,晒干,切片,每术四两,先用脂麻六两,微火拌炒,以濡其燥,缓其暴。更用粳米糠衣四两,微火拌炒,则不染湿作霉矣。忌桃李,及松菜、雀肉、青鱼、蛤蜊。

先人云∶术字从木,别名多山,行脾土用,曰木,曰肝。又云∶死肌,脾体不灵,黄瘅脾色外见,肢痉脾用不行,食停脾气不转,不饥脾精自固矣。

曰∶术从木,观叶叶相对,抱茎生,俨似木字。茎方,叶附四旁,合土大寄旺四季,当判脾之肝药用药也。又可判肝之脾药父药也。以木必基土,吮拔水液,方条达发生。故以木为母,土为父耳。风寒湿合成痹者,此先因于风,寒湿后之。风为百病长故也。痹则闭塞不通,故死肌痉疸。死肌者,土顽颓。痉者,土震动;而疸者,土色见也。缘土无用神,受饮食停积。术行土用,大土力,妄泄者既已归源,疏漏者宁不固密。如是火热顿消,凉生风畅,酝酿宣布,脾土展舒矣。

(既药有雌雄子母兄弟,则水土之抽为草木,宜哉水母而土父矣。土为水之堤防,有知之者,饮食之仗风力,以为酝酿宣布,人所未知。须解一藏具五藏用者始得。)

《本草易读》:苍术

内容:米泔浸炒用。

甘,苦,辛,温,无毒。入脾胃二经。燥湿补土,升阳散郁,逐痰水留饮,止呕吐泄泻。最辟恶气,兼攻饮囊。发汗解表最验,强胃疗痿良效。燥结者无用,以性燥也;汗多者无用,以性走也。处处山中有之,茅山者良。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其脚下叶有三、五,皆有锯齿。秋月采者佳,春产者虚软。

胁下饮囊,或作痛或吐水,同麻油捣合丸服。(验方第一。)

乌发驻颜,壮筋明目,除风润肌,同茯苓蜜丸服。(第二。)

内外目障,酒、醋、糯泔、童尿各浸,同芝麻炒,酒丸服。(第三。)

遗精白浊,赤白崩漏,以川椒、故纸、茴香、食盐、楝肉各同炒几分,取净术同当归、

茯苓丸服。(第四。)

眼昏涩,同木贼末服。(第五。)

青盲雀眼,为末,掺猪肝内煮熟,先熏后食。(第六。)

补虚明目,同熟地丸服。(第七。)

肠风下血,皂角汁浸,焙末丸服。(第八。)

湿气身痛,熬膏点服。每秋即发。(第九。)

暑月暴泻,同神曲丸服。(第十。)

水泻,水谷不化,腹痛甚,同白芍煎服。(十一。)

不能食、食不化,瘦弱,同神曲丸服。(十二。)

好食生米,丸服。(十三。)

小儿癖疾,为末,掺羊肝内煮服。(十四。)

面黄食少,佐以熟地、炮姜丸服。(十五。)

生精强骨,米泔漂,澄取底,芝麻研烂,同拌晒干,酒下三钱。真仙方也。(十六。)

添补精髓,通利耳目,米泔浸六七日,逐日换水,枣肉丸,服五钱。(十七。)

眼热痒,有针灸指南正部一部,可频频观手,则一身风气郁结之病,可以悉除,永不再生。风气之病过多,七窍中一切痔漏,与夫头、目、耳、齿诸甚痛,腰腿、心腹、胁肋诸甚痛,用药有效者风也;不效者气也;有小效者,风去而气犹留也。朱文公解终风诗云∶风寒人气足也,凡有血气,畜牲亦有血气,只受风而无气也,以无人气故也。(十八。)

平胃散,苍术陈皮浓朴炙草

为散。治腹中满痞膈,或有积饮,食不消化。(诸方第一。)

越鞠汤、丸,苍术香附山栀抚芎神曲

治一切湿痰食火气血诸郁。(第二。)

万灵丹,苍术(八两)麻黄羌活荆芥防风细辛川乌草乌川芎石斛全蝎当归甘草天麻首乌(各一两)雄黄(六钱)

炼蜜丸弹大,朱砂为衣,酒下或葱汤下。治一切风寒痈疽,筋骨诸病。(第三。)

流精汤,苍术(二钱)山药(五钱)茱萸肉(二钱)车前子(三钱)云苓(三钱)内无痛者加蛎粉。(第四。)

万应丸,(即痧药)苍术(三两,焙)丁香(六钱,公母俱可)麝香(三分)蟾酥(一两)甘草(三两)川军(六两,焙)明天麻(三两)麻黄(三两)明雄黄(三两)辰砂(三两。)

为末丸之,辰砂为衣。治一切痧气,腹内诸痛,呕泻感冒,急惊风等症。慢惊不可服。丸如秫粒大,每服十粒。(第五。)

《本草崇原》:卷上本经上品

篇名苍术(附)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不饥。白术性优,苍术性劣,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而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本草新编》:苍术

内容:苍术,气辛,味浓,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尸鬼之气,尤善止心疼。但散多于补,不可与白术并论。《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此言白术,非指苍术也。苍术可辟邪,而不可用之以补正。各本草诸书混言之,误矣。然而苍术善用之,效验如响,如人心气疼,乃湿挟寒邪,上犯膻中也,苍术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肠而祛湿,实其专功也。故与川乌同用,引湿邪下行,使寒气不敢上犯膻中,而心痛立定。若不用苍术而用白术,则白术引入心中,反大害矣。或问苍术阳药,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气,皆可尽除,何以有效有不效也?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气虚亦有不同,有气虚而兼湿痰者,有气虚而带燥痰者。苍术补气,兼善去湿,以治气虚湿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以治气虚燥痰之中邪者,则苍术性燥,不燥以增燥乎。势必邪得燥而更甚,又何以祛邪哉,此所以治之而不效也。或问苍术发汗,不及白术远甚,谓白术能止汗也。嗟乎。苍术之妙,全在善于发汗,其功胜于白术。凡发汗之药,未有不散人真气者。苍术发汗,虽亦散气,终不甚也。虚人感邪,欲用风药散之者,不若用苍术为更得。盖邪出而正又不大伤,汗出而阳又不甚越也。(〔批〕苍术散气虚之邪,实胜诸风药。)或疑苍术之功,不及白术远甚,何《神农本草》不分别之耶?不知苍术与白术,原是两种,以神农首出之圣智,岂在后人下哉,是必分辨之明矣。因传世久远,叠遭兵火,散失不存耳。今经后人阐发甚精,其不可同治病也。既彰彰矣。又何可二术之不分用哉。或问苍术与白术,性既各别,而神农未辨明者,必有其故。吾子谓是世久散失,似乎臆度之辞,非定论也。嗟乎。白术止汗,苍术出汗,其实相反,关系甚钜,安有此等之悬殊。以神农之圣而不亟为指示乎。吾故信其必先辨明而后乃遗失也。

《本草备要》:苍术

内容:补脾燥湿,宣,升阳散郁,甘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东垣曰∶雄壮上行,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止吐泻,逐痰水(许叔微云∶苍术能治水饮之囊,盖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日用苍术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丸,名神术丸。丹溪曰∶实脾土,燥脾湿,洵是治痰之本),消肿满,辟恶气(辟一切岚瘴、邪恶、鬼气。暑湿月,焚之佳。《夷坚志》曰∶有士人游西湖,遇一女子,明艳动人,重币求之不得。又五年重寻旧游,怅然空返,忽遇女子,士欣然并行,过旅馆,留半岁,将议偕逝。

女曰∶向自君去,忆念之苦,感疾而亡,今非人也,但君浸阴气深,当暴泻,宜服平胃散,以补安精血。士惊惋曰∶药味皆平,何得取效?女曰∶中有苍术除邪气,乃为上品也)。散风寒湿,为治痿要药(阳明虚则宗筋纵弛,带脉不引故痿蹶。苍术阳明经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合黄柏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带浊赤者湿伤血分,从心、小肠来。白者湿伤气分,从肺、大肠来。并有寒热二证,亦有因痰而带浊者,宜二陈加二术、升,柴)。燥结多汗者忌用(南阳文氏值乱,逃往壶山,饥,因有人教以饵术,遂不饥。数十年

后归家,颜色更少,气力转健。术一名山精,一名山姜。《导仙录》曰∶子欲长生,当服山精,子欲轻翔,当服山姜。昂按∶苍术善发汗,安能长远服食?文氏仙录之说,要亦方书夸张之言也)。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主治略同,第有止汗发汗之异。古文本草不分苍、白,陶隐君(即宏景)言有两种,始各施用。

《本经逢原》:苍术辛烈,性温而燥,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辟时行恶气。因经泔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与白术止汗则异,腹中窄狭者须之。《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总取性专开腠,故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疸,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佐以香附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则郁散而气平也。脾精不禁,淋浊不止,腰背酸疼,用以敛脾津,津生于谷气也。同黄柏为二妙,治下部湿热疼肿。又苍术一味麻油制过为末,煮大枣肉为丸,治胁下饮。许叔微患饮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饮酒只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暑月左半身绝无汗。服雄、附、矾石、牵牛、遂、戟等皆无效,自揣必有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科不行,乃悉屏诸药,以前丸服三月而疾除,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然惟素禀肥盛多湿者为宜,若形瘦多火者禁用。

其神术已经露制,转燥为清,用以发散上部头风痰湿诸证,故治时行头痛有神术汤,此得制度这妙也。

《本草从新》苍术

内容:补脾燥湿、宣、升阳解郁。

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上行雄壮、能除湿、治中气下陷、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入脾。)止吐泻。逐痰水。(许叔微本事方曰∶苍术能破水饮之囊、盖燥脾以去湿、崇土以补脾、方用苍术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油麻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消肿满。辟恶气。(为除邪气之上品、辟一切岚瘴邪恶鬼气、阴湿处焚之佳。)散风寒湿。为治痿要药。(阳明虚、则宗筋纵弛、带脉不引、故痿、苍术阳明经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合黄柏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带浊赤者热伤血分、白者湿伤气分、并有寒热二证、亦有因痰而带柴。)燥结多汗者忌用。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古本草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始各施用。(因湿气身痛者、苍术泔浸、切、煎取浓汁、熬膏、白汤点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术

内容: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气浓而兼卒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脉肌肤也。痉,平肝风。疸,去湿。止汗,固肌肤。除热,益脾阴。消食。健脾气。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脾胃充则体强健而不易饥也。

术者,土之精也。色黄,气香,味苦而带甘,性温,皆属于土,故能补益脾土。又其气甚烈,而芳香四达,故又能达于筋脉肌肤,而不专于建中宫也。

《得配本草》:苍术

内容:防风、地榆为之使。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甘、苦、辛,温。入足太阴、阳明经。燥胃强脾,发汗除湿。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霍乱吐泻,心腹急痛,水肿胀满,筋骨痿。疗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得熟地、干姜,治面黄食少。得栀子,解术性之燥。得川椒醋丸,治飧泻久痢。得川柏,治痿。(加牛膝更好。)得米泔浸一宿,焙为末,蒸饼丸,治好食生米。得羊肝一具,撒术末四两,扎缚,以粟米水入砂锅煮熟食,治小儿癖疾,及青盲雀目。(以热气熏目,临卧食。)配香附,解六郁。(痰、火、气、血、湿、热。)烧烟,辟邪恶尸气。茅山产者佳。糯米泔浸一宿,焙干用,或以脂麻研碎同炒用。

白露后米泔水浸,置屋上晒露一月,转燥为清,能发散头风痰湿。燥结多汗,脾虚胀闷,阴虚津枯者,禁用。怪症∶腹中如石,脐中出水,旋变作虫行,绕身匝痒难忍,拨扫不尽,此湿气凝结也。外用苍术煎浓汤浴之,内服苍术末,入麝香少许,水调下,自愈。

《本草求真》:[批]升阳散湿,发汗除郁。

苍术专入脾。甘苦辛烈,气温无毒,虽有升阳散郁,发汗除湿,《杨氏家验方》:男子妇人因食生熟物留滞肠胃,遂致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及至憔悴萎黄,饮食不思,用苍术一味为丸而愈。益昌伶人刘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两旬而愈。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故用苍术去湿暖胃消谷。燥痰,许叔微《本事方》云:予患饮癖三十年,遍求名医不效,自揣必有癖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如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臼,乃恶屏诸药,只以苍术一味,同枣肉为丸,忌桃、李、雀肉而疾除。辟恶,时珍曰:陶隐居言术能除恶气,弥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类编》载,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谵语,亡夫之鬼凭之,其家烧苍术烟,鬼遽去。《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浸,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辟也。治肿之功。然甘味少而辛苦重,不似白术性禀中和,直固清阳中气之为妙耳。故同香附则为散郁而气平;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同黄柏则能治下部湿热;黄柏味苦,苦胜热,故可以去湿中之热。苍术性燥,燥胜湿,故可以去热中之湿。两者相需妙用,故其方呼为二妙。同大枣则能治胁下饮澼;用枣始能固中也。同二陈加白术、升、柴,则能以治脾湿下流,肠风滞浊,带浊有寒有热,有痰有气,有风有湿各异,须要审症辨用。然必禀体肥盛多湿者始宜,若形瘦多火切忌。至云服能轻身长生,不过因其湿去之谓,岂真能入仙境之地域。本草多有长生不老之说,欺世惑民,以致药品真义不出耳。

《神农本草经读》:白术

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陈修园曰∶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浸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作药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张隐庵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

《本草便读》:苍术

辛苦气温。燥湿强脾能发汗。芳香质壮。宣中解郁并驱邪。破水结之囊。浊痰尽化。平胃中之敦阜。瘴疠全消。(苍术汉时名赤术。处处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苏茅山者为上。其形较白术为小。切之内有朱砂点。其味辛苦。其气香烈。燥散之性则有余。补助之功则不足。专入脾胃。阴虚血燥者忌之。)

《本草撮要》:

内容:味苦辛温。入足阳明经。功专补脾燥湿。升阳散郁。得防风发汗。得黄柏胜湿。得香附快中下二焦之气。得山栀解术性之燥。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本草害利》:苍术

〔害〕辛温燥烈,大便燥结多汗者忌用。余与白术禁例同。

〔利〕苦辛温,入脾胃二经。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恶疾。

〔修治〕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本草经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施用。

《本草分经》: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止吐泻,逐痰水,辟恶气,解六郁,散风寒湿,治痿。

《本草择要纲目》:苍术

苦温无毒。又甘辛。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风寒湿痹。消痰水。暖胃消谷嗜食。瘟疾山岚瘴气。以其有雄壮上行之气。故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以其经疳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别。其余主治则同。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随经援引。务在驱使得宜。

《玉楸药解》:味甘、微辛,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利水,泻饮消痰,行瘀郁去满,化癖除癥,理吞吐酸腐,辟山川瘴疠,起筋骨之痿软,回溲溺之混浊。

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泻水开郁,则苍术独长。盖木为青龙,因己土而变色,金为白虎,缘戊土而化形,白术入胃,其性静专,故长于守,苍术入脾,其性动荡,故长于行,入胃则兼达辛金而降浊,入脾则并走乙木而达郁。白术之止渴生津者,土燥而金清也,苍术之除酸而去腐者,土燥而木荣也。白术偏入戊土,则纳粟之功多,苍术偏入己土,则消谷之力旺,己土健则清升而浊降,戊土健则浊降而清亦升,然自此而达彼者,兼及之力也,后彼先此者,专效之能也,若是脾胃双医,则宜苍术、白术并用。

茅山者佳,制同白术。

新制双术法列下:选于茅二术坚实肥鲜者各一斤,别器泔浸,换水,令润透,去皮,切片,晒用。黄芪、沙参、生姜、半夏各八两,煎浓汁,浸白术。大枣、龙眼、砂仁各八两,煎浓汁,浸苍术。各用磁盘,隔布铺盖湿米,砂锅蒸透,晒干。再浸再蒸,汁尽而止。量加暖水温中之品合煎,久饵实能延年却老。

戊已转运,水火交济,环铅聚汞之理。医家不解,妄以滋阴之药,促命夭年,甚可恨也!黄土炒白术,芝麻炒苍术,无知妄作,不通之极!

《饮片新参》:

形色:色黄微白,切片,形如梅花瓣。

性味:辛香烈苦燥。

功能:入脾胃,化寒湿瘀积,散水饮,止泻。

分量:五分至二钱。

用法:炒用。

禁忌:阴虚液燥者忌用。

附注:制苍术色黑,因蜜制微甘,燥性仍在,力稍缓,兼补脾。

《药征》:术

内容: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证

天雄散,证阙(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术八两。

桂子附子去枝加术汤证曰∶小便自利。

麻黄加术汤证曰∶身烦疼。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术皆四两。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人参汤证曰∶喜唾。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茯苓泽泻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术皆三两。

甘草附子汤证曰∶小便不利。

真武汤证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姜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心下有痰饮,又云头眩。

泽泻汤证曰∶其人苦冒眩。

枳术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茯苓戎盐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术皆二两。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术十八铢,而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小便之变。其他曰饮、曰痰、曰身烦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证者,用术而小便通,则诸证乃治。由是观之,术之利水也明矣。

互考

天雄散。《金匮要略》载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后,而不载其证。而李时珍作《本草纲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则旧有此证,而今或脱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下当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观之,时珍之见,而岂以术、附为治失精梦交乎?此则观于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梦交,水气之变也,故以术为主药也。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即《伤寒论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而分量减其半也。盖术别苍白,非古也。故今称方名,从《伤寒论》焉。《外台秘要》术附汤,亦同方。而分量非古也,皆不可从焉!

附子汤证,不具也。此方之于真武汤,倍加术、附,以参代姜者也。而真武汤证,有小便不利,枳术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二方《金匮要略》所载。同其因与证,而不可别焉;今审其方剂,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其方合桂枝去芍药,及麻黄、附子、细辛也。而桂枝去芍药汤,主为则按∶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恶寒也。依二汤之证推之,心下坚大而恶寒,发热上逆者,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主之。术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坚大而小便不利者,枳术汤主之。夫秦张之治疾也,从其证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决事,秦张所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证矣,斯不知其方意,则未能中其证也。其知其方意,在知药能也,能知药能,而后始可与言方已。

辨误

《本事方》许叔微曰∶微患饮三十年,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自揣必有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六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诸药,只以苍术麻油大枣丸,服三月而

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为则按∶仲景用术治水,而不云去湿补脾也;许氏则以术为去湿补脾,而不云其治水。何其妄哉?许氏之病水变,故得术能治也。

人云许氏能治其湿痰,余戏之曰∶非许自能治其病,而术能治许病也。何则?许氏之所说,以不可见为见,而以不可知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则不然,有水声吐水,则为水治之。是可知而知之,可见而见之实事。惟为此谓知见之道也,故有许氏之病者,用术、附以逐其水,其效如神。呜呼!仲景之为方也,信而有征。由是观之,许之病已也,非许之功,而术之功也。

品考

术宗曰∶古方及《本经》,止单言术,而未别苍白也。陶隐居言有两种,而后人往往贵白术而贱苍术也。为则曰∶华产两种,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

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采好,多脂膏而甘。《仙经》云:亦能除恶气,弭灾疹。丸散煎饵并有法。其苗又可作饮,甚香美,去水。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昔刘涓子挼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长生。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南苍术:多生于山坡较干燥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北苍术:生长于山坡灌木丛及较干旱处。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中药大辞典》

苍术:拣去杂质,用水泡至七、八成透,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炒苍术:取苍术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或取拣净的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捞出,置笼履内加热蒸透,取出,切片,干燥即得。

1.苍术有抗胃溃疡作用:苍术可通过作用于Ac或直接作用平滑肌而实现对胃肠运动产生双向调节作用;其丙酮提取物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其醇提物及水溶液对十二指肠活动呈明显抑制作用。

2.苍术甙能降低血糖浓度,同时抑制糖原生成,降低肌糖原及肝糖原储量及氧耗量,但增加血乳酸含量。

3.苍术与艾叶等其他中药配伍对多种球菌、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4.苍术还具有利尿、抗缺氧、扩张血管的作用。其挥发油、茅术醇和桉叶醇可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

(整理、媒体/全思捷)

(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