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附子汤的绝佳效果源于对一个字的透彻理解 [复制链接]

1#

病案:

张某男31岁年3月13日初诊:

主症:口水多,夜晚加重一月余,体态偏瘦,手足寒,略有鼻子发干,纳眠可,二便可,舌红,苔白厚,脉沉弦。

处方:

制附子10克生白芍15克茯苓20克

生白术20克党参10克

七付,日一付,水煎温服,日分三次服。

年3月20日复诊:

主症:口水明显减少,手足温略恢复,鼻子干改善。余无不适,舌苔明显变薄,脉沉弦。

处方:

制附子10克生白芍15克茯苓20克

生白术20克党参10克

七付,日一付,水煎温服,日分三次服。

后随访告愈。

其实这个病例非常单纯,并无误治,无西药摧残,首诊看中医。这个很重要,而且我初步判断就是一次减轻,两次痊愈。如此这般拿捏此病,源于对一个字的理解——和。

就是《伤寒杂病论》条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微恶寒者,当灸之。”这个“口中和”的“和”字。

案语:

其实病患并无所苦,就是口水多为主诉。并且手脚冰凉为主,然而自己手脚凉并没当回事,只是口水甚多而苦恼,前来就诊。此状态就被仲景先师用一个“和”字概括了。其实呢,读音不应该是和he,应该读huo(四声)意思就是和稀泥的状态,条文中的口中和就是口中黏糊糊的样子。究其本质,此人整体状态为水寒不化的少阴证。

在这要提个问题,少阴病为阴证的表病,那么少阴病有里证吗?有,此状态就是少阴里水寒并伴随血弱的状态。脉沉而且多数伴有弦的状态。沉主病在里,而脉阴阳俱弦为饮病,此为里水证。

而且阴血为运行气的载体,阴血不足引起了阳气无以运行至四末出现手足寒,当然了这要区别太阴和厥阴,其实写到这心思电转之间发现太阳和阳明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手足寒。所以单一症状没有任何意义,要整体分析。

并且此患鼻腔发干亦为阴血不足无以濡润而引起的。从面色淡白,和形体动作可以看出来。这就是明显的血不润造成的,并且寒证居多,手足寒,怕冷,口水多,舌苔厚。那么这个方就非常的合适。用茯苓、白术去水饮,针对里水;党参、白芍提供阴血;并且附子破寒。药少力专。一套组合拳,所有症状都能解决。

当然了,多说一点,这里出现的其背恶寒主要是水饮抟聚所致,并不一定是表寒。佐证在哪?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这个是要和太阳区分的。留饮嘛,里水,这个时候就要有茯苓白术,而且明确说了,心下的留饮,一定是里水。这个水寒结合到一起引起水液代谢的异常,口中黏糊糊的状态当然严重,而且一到晚上加重。

再看另一个附子汤的条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这也是形似表病的一系列症状,但是这里要用脉象区分麻黄汤证。麻黄汤是绝对表实,麻黄汤典型的浮紧脉。对抗强烈的太阳表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嘛。

而此少阴证并不一定有发热,而且脉沉为主,气血充盈不起来,也对抗不起来。气血不足,当然了,充身泽毛建立雾露之盖的这个力量也不够,哪来的防御力量。所以体现出来手足寒,身体痛的症状。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发散了,麻黄就不能用了,这个时候就与同为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区别开了,这两个方子是典型的少阴表病,要发散的。

而附子汤的症结所在是前面提到的水饮抟寒,里血虚。所以要从里面提供能量。同时利水驱寒,补血。

这个方子的姊妹方子,真武汤也是有的讲的。我们下节再说说真武汤。

杨沐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