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桂枝去芍药汤,知道为什么要去芍药吗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的方剂有个特点,要去掉什么,要加上什么,直接在方剂上说出来。而且很多方剂都是在一些基本方加减得来。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因此也有人讲,伤寒论就是一部讲加减法的方书。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关于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把芍药去掉的问题。桂枝去芍药汤,他的原方是桂枝汤。那么在这里把芍药拿掉,这就说明这个汤剂针对的是桂枝汤证,但又不是完全的桂枝汤证,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是不需要芍药的,如果用了芍药,那很有可能不对症或者说起反作用。

原文是这么说的: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其实张仲景这里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药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

显然把芍药去掉,是因为脉促胸满这样的症状出现。

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又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为什么脉促?因为用了攻下的方法,在药力带动下,气血往下走的速度很快。当心脏的血来不及喷出来供血时,前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得很快,又突然停一下。

胸满,胸腔胀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

那么这种症状为什么要把芍药去掉呢?显然与芍药的药性有关。芍药是什么药性?白芍春天开花,又春天三月三左右采根入药,应春天肝木之气而生,味酸能制肝气之的亢,所以唐容川讲,白芍为春之花,而根微酸,故主能敛肝木,降火行血。苦性较轻,故白芍只微降,大黄则降力大。味苦能泻血,其色白,故又能行气分之水。简而言之白芍是有微降微泻作用,本来就因攻下而导致的脉促胸满,那么白芍就不能再用了。

从药理作用人体部分看,历代医家几无说明,现代倪海厦在讲述桂枝汤时很通俗说出桂枝是作用于心脉动脉的,加强动脉血液喷出,起温散作用,白芍是作用于心脏静脉的,能加强静脉血液回流,起收敛作用。两者配合,一散一敛,阴阳平衡。

遇到上述所讲的脉促胸满这种情形,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让桂枝不再受牵制,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而拿掉芍药后会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胸满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就出桂枝去芍药汤这样的减方。

《皇汉医学》讲东洞翁将本方定义为治桂枝汤证之不拘挛者,以其不拘急,故去芍药也。其实是比较主观赋浅的。

理解了上述问题,那么条文所讲的“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就更好理解了。意思是如果病人除了脉促胸满的现象外,还有点怕冷怕冷。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这种感觉。这代表阳虚了,究其原因还是攻下导致。因为攻下,津液伤了。这时候加附子,用来蒸动肾水,以补心阳。

倪海厦指出:心脏病的药里之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

原方如下/p>

一、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若一服恶塞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