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通圣散rdquo是一种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防风通圣

防风通圣丸是治疗伤寒,还是治疗杂病的药?

防风通圣本来是金元时期的煮散剂,其本来的用量很小,现在改作汤剂如何能不失本意?

防风通圣方名中的“防风”是何意?与中药“防风”有关吗?本方如何能防风?

刘河间重视水火的辨证关系,重视气机的通利,重视腠理,防风通圣如何体现刘氏的学术思想?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言此方适应症之广,其最佳适应症是什么?其禁忌症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笔者几乎带了20多年。并一直在寻找研究刘河间学派较有深度的学者和著作,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大家有线索,请提供给我。

两年前,笔者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参考时,硬着头皮写下《病机气宜河间派》一文,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对于刘河间的一个整体认识:“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重视气宜,强调病机,临证全面的实践和理论大家。而由其引领的河间学派,秉承了其学术特点而代有创新。对当今研究河间之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有意在大家熟知的“火热论”方面着墨很少,而刻意还原一个思维全面、临证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希望能引起同道的兴趣,共同加入研究河间学说、河间学派的队伍中来。”

原想由此开启系统学习河间的征程,但是几番作罢,难!难!难!

为什么要刻意学习刘河间,因为他开创了重视理论指导临床的一代学风,其六一散、防风通圣散后世深知者不多。

为什么几番作罢,因为刘河间作为一个金元医学的奠基者,其知识的储备和描述的习惯,是我所不能身临其境的。

在和同道闲聊的时候,有学者高度评价他是“东垣附体”,他可以为李东垣代言,他可以像李东垣那样去思考。我在储蓄着思想,期待有一天可以“河间附体”。

期待归期待,临床还是要不断扎实进步的,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某个方剂上有所进步,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吧,这篇防风通圣,就是一篇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先来看防风通圣的药、量、用。

本方共计17味药。分属于5个剂量:90克一味,滑石;60克一味,生甘草;30克三味药,石膏、黄芩、桔梗;15克9味药,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7.5克三味药,荆芥穗、白术、栀子。

剂量最大者是最小者的12倍,如此组方,有何深意呢?

剂量最大的两味药,合起来正好是六一散的组成,但是剂量比与六一散不同,是三比二。联想到防风通圣散与六一散合起来,又叫双解散,此中肯定有深意,但是深意在何方?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生姜三片大约几克?是不是和二钱差不了多少呢?如果是的话,此方组成应该加上生姜。

笔者一向重视用法,广汗法就是在桂枝汤的用法(方后注)中提炼出来的。用法里有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法之法很多时候和“理、法、方”中的“法”是直接相关联的。

再来看防风通圣的理、法、方。

制方之理,应该就是刘河间的医学思想。

第一个思想是:人身无处不腠理,腠理宜通不宜郁。

腠理者,汗孔也;气液运行的通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这应该是三个层次的概念。

表有腠理,里有腠理,非表非里的实质脏器都有腠理。

有腠理就应该通,不通就是郁,治疗就是由郁到通。

第二个思想是:重视脾胃,这点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河间对于脾胃的重视,可以从其运用白术的记述中看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书方中,58方中使用了白术,其中正方53首,加减方3首,配方2首。

例如:白术汤治妊娠血虚、痿弱、难以运动、气滞肉麻等症;牡蛎白术散治漏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则为消渴,乃因饮酒中风所致,方用牡蛎(焙赤)二钱、白术一两一分、防风二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候,若恶风,倍防风、白术,如汗多面肿,倍牡蛎。

以白术调中汤治饮食冷物过多,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附子丸治阳气少、阴气多、气血不行所致,症见身寒如从水中出;白术散治疗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及酒积呕哕;人参白术散用治疗遍身燥湿相结,玄府致密,发渴,饮食减少,不荣肌肤;茯苓加减汤治胃中积热,食已辄饥、身黄、面黄瘦、心增烦、胸满胁胀、小便赤涩……看到这里,防风通圣中用白术,大家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第三个思想是:大家熟悉的火热论。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讲过的一段话“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以发之。”滑石、石膏、黄芩、连翘、栀子;防风、薄荷叶、麻黄、荆芥穗、生姜等等,可谓三者都兼顾到了。

为什么要诸法合用,照顾全面呢?

笔者以为,此方主治应该为不急的杂病,而非个性鲜明的伤寒。此方体现的法,应该是汗法、下法和清法。如果从三阴三阳来考虑,此方主治应该为三阳合病。太阳当汗,阳明当下,少阳当清、散。

用两句话来表达防风通圣法,应该是“给邪出路”和“疏其血气令条达”。

下面谈方。

首先要明白,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三,风门中,不只有一首通圣散方,而是有四首。

我们后世熟知的防风通圣散只是其中一首。

本方去芒硝,名“曹同知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缩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硝,加缩砂仁,名“刘庭瑞通圣散”。

知道了这些,是不是可以提示我们,通圣散是一种法,而不只是一首方。

放大到法的层面,我们的思维就变得自由一些了。

《冷庐医话》中记载:杜清碧病脑疽,自服防风通圣散,数回不愈,朱丹溪视之曰:何不以酒制之?清碧乃悟,服不尽剂而愈。酒是重要的药物,也代表重要的法。笔者毕业后初上临床,就用过酒送防风通圣丸,配合其他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一个耳瘘脓肿取得桴鼓之效,从而坚定了专业思想。

《局方发挥》中记载:进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恶寒证,服附子数日而病甚,求余治。诊其脉弦而似缓,遂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许,减绵大半。又与通圣散,去麻黄、大黄、芒硝,加当归、地黄,百余帖而安云云。防风通圣去掉“给邪出路”的药物,加入其他平和的药物,也是另一法。至于为什么去掉“给邪出路”的药物,要与前面的“吐痰一升许”参看,吐法之路,代替了汗下之路,足以见临症的确是“活泼泼的”。

《续名医类案》中记载:朱丹溪治朱院君,三十余,久患瘾疹,身痹而紫色,与防风通圣散加牛蒡,为极细末,每一钱,水盏半,入姜汁,令辣,煎食热饮之。“姜、辣、热、饮”皆为开郁之法,而加牛蒡之防风通圣是清火为主,合起来则火郁,发之、清之、和之诸法备焉。

其他如《证治准绳?疡医》中有足太阳经宜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术,加黄柏、牛膝、防己主之;有胁下至腰胯间,肿痛赤色如霞何?如曰∶此名内发丹毒,治之稍缓,毒攻于内,呕哕昏迷,胸腹胀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术、甘草,紫金丹、胜金丹汗之,服汗剂得汗则生,无汗则死;《古今医案按》中有防风通圣散成方减白术,取荆、防、麻、薄、桔梗为表药,硝、黄、芩、翘、栀、膏、滑石为里药,仿大柴胡之制之法;现代医家有防风通圣散去当归、白芍、川芎、苍术、山栀、黄芩、芒硝、滑石、生姜,加杏仁之法;对了,原方方后注中有加生姜、半夏之法……

可见不变的是理,示人规矩的是方,针对圆机随时变化的是活法。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百姓认为防风通圣丸,有病可祛病,无病可健身,本文讲述其预防中风、治疗多种疾病,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但需注意防风通圣多用于表里俱实,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虚证多不符,灵活运用,辨证为用。

___________________

防风通圣散(丸)新用之研讨

防风通圣散(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涧创制的一首表里双解名方,为寒凉派的代表方剂,颇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近年来已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皮肤科、妇科几乎是常用方剂。随着药理分析、实验研究的深入,今人新用,已大大拓宽了使用范围,使传统方药焕发异彩。撰者愿就此方之临床新用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海内同仁指正。

组方意义-药理分析

防风通圣(丸),来源于刘河涧(即刘完素)的《宣明论方》,方由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朮、山栀、大黄酒熏、芒硝后下各五钱(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30克),甘草二两(60克),滑石三两(90克)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如无麻黄或考虑不宜麻黄者,可以豆鼓或浮萍代之。

现代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次9克(约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作丸剂,称防风通圣丸,除滑石外,全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另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丸剂口服,一次2-3钱(6~9克),一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的量增减。

从本方组成的药物表面上看,似有庞杂之感,不符合组方规范,方中药味偏多,作用互不一致,既有发表袪邪,又有泄热通便,既有辛温解表,又有苦寒凉中,既有袪邪治实证的作用,又有扶正补虚的意义,治表攻里、泄实扶正、清热凉中、辛温发表,融合于一炉,确有矛盾之处。但正由于药物庞杂,各有专司各有归经,归经不杂,作用虽然相反,相反相成,矛盾统一,宜其能治多种疾病也,此乃刘氏制方之高妙。正如吴昆在《医方考》书中所说: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袪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

王泰林在《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中进而阐明其广泛用途说:

“此即凉膈散变法,去竹叶、白蜜,而加发表和气血药。荆、防、麻黄、薄荷,发汗而散热拨风,栀子、滑石、硝、黄,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泻胃,川芎、归芍养血补肝,连翘散气聚血凝,甘、朮能补中燥湿,生姜通彻表里,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的确,本方以丸散剂者,在于扩大本方应用的范围,前人对组方意义的分析,为临床新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解读)

中医有句俗话,叫“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里所说的“防风通圣”即指防风通圣丸。意思是说,常服用些防风通圣丸,有病可以祛病,无病也可以健身。这实在是对防风通圣丸的赞美!细究起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自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的名方,功能主要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感冒后出现的高热、怕冷、头痛、咽干、小便量少发黄、大便干等症状,以及风疹、湿疹等疾病。防风通圣丸组方中既有解表清热的药物,又有补气养血的药物,因此它外可祛入侵人体的邪气,内能激发人体生命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防风通圣丸在临床上除了可用来治疗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外,还可以用于牛皮癣、荨麻疹、风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此外,防风通圣丸还可以降血脂,对中风、偏头痛和一些过敏性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即使是没病的健康成年人,常服防风通圣丸也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功效。因此就有了“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说法。

不过,防风通圣丸虽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可以服用,身体虚弱的人要慎用本药。中医辨证应该属于表里两实证,若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服用。

防风通圣丸是预防中风的圣药

近年来,本人用防风通圣丸作为预防用药,用于百余名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凡常服用者,均未发生脑血管病变,且身体其他病也很稳定,故介绍出来,供大家分享。当然,一药对百人,效果有好的,有差一些的,也有极少数不适应的,但是基本上绝大多数是很好的,大家不防一试。

一般服法是中午吃2—8代,一日一次,长期服用都有全身舒适的明显感觉。遇有感冒大便秘结胸闷气短心烦心乱睡眠不好腹胀消化不好等等身体明显不适时,可以加量加次服用。

部分有关防风通圣丸的资料/p>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

“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宗师张子和即用此方治疗面肿风,还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成方切用》利用本方化裁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年版和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此方。

由于有历代医家用本方防治疾病的经验,因此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药”(春天的药),每到立春时节起,不少家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

一、防风通圣治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一)肥胖症

本方集解表、泻下、清热于一身,可通过发汗、利尿、泻下等渠道,清除体内食毒、水毒的瘀滞,可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肥胖症患者。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瘀滞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肥胖症的防治尤为
  

7.斑秃

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斑秃50例,取得了痊愈49例,无效1列,治愈率达98%的好效果。具体用法是将防风通圣散原方加少量白酒浸1夜,焙于研为细未,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另以白酒克浸半夏60克,浸液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8.扁平疣

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疗程,一般1~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痛,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治疗此病,剂量可视患者体质而酌情增减;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每次可服3~6克。服用时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此属正常现象,一周内自止。

防风通圣丸妙用

防风通圣丸有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对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咽喉不利、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皆有很好效果随着近年其运用的扩展,对治疗下列疾病亦有效。

荨麻疹

荨麻疹是以皮肤发痒,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布,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特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本方对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荨麻疹有很j好效果。每次半瓶,1日2次。1周显效。

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风湿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疼痛为其主要特征。防风通圣丸外可疏散风邪,内可清除邪毒,表里双解。每次服半瓶,1日3次。轻者2~3天症状缓解,重者1周见效。

扁平疣

是常见的皮肤病,易发于青少年,以颜面、手背或臂为多发部位。据报道,有人以本方治疗扁平疣伴有大便秘结的患者,每次半瓶,1日2次,1周1疗程,般1-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感,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本病是角膜结膜上皮组织对某内生性毒素所表现的变态反应,以轻度怕光、异物感、泪多眵结、疼痛而痒等为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之邪外袭而致。对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以防风通圣丸表里双解,疏风败毒。成人1日2~3次,每次9克,一般7天后症状消失。

防风通圣丸的新用途

防风通圣丸为表里双解类中成药,传统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內有蕴热,表理俱实诸症。临床发现有下列新用途:

1.治属风热型的三叉神经痛

每次口服6克,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5日为一疗程。

2.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每次口服6克,分早、中、晚3次服。一般服药3~5日后即愈。注意:服药期间多喝水。

3.治青年痤疮

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30天为一疗程。若伴全身症状明显者,可配服牛黄解毒片。

4.治尿路感染

口服每次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15日为一疗程,连续服至症状消失为止。

5.治副鼻窦炎

服法同上,一周为1个疗程。

本文转自民间中医网,及《家庭中医药》年01期,由多篇文章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