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芍药的古往今来,你知道多少 [复制链接]

1#

《诗经·郑风·溱洧[zhēnwěi]》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此,芍药花成了千古男女相赠代表爱情的信物,宋朝梅尧臣有诗写:“芍药有遗风,赠好期不忘。”

而芍药属草本,妖娆妩媚更能体现爱情中女子的状态。曹雪芹在“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中借助芍药,把湘云的娇憨可爱描摹得画面感十足。

对于芍药的古往今来,其实不止这么多。

芍药不仅是“爱情之花”,也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材之一。其用药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便有收载。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4的名方中包含芍药类。其中存在“芍药”“白芍”“赤芍”“白芍药”“赤芍药”等多种表述。

而今天就要结合历史,和大家来对这些经典名方中的芍药探个究竟。

01

芍药别称知多少

《汉书》颜师古注:‘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读书杂志·汉书·十·芍药》清·王念书说勺药是‘适历’的音转,读若酌略,即均调的意思。”

又一说因芍药妩媚艳丽,人以“婥约”形容,后取谐音名“芍药”。

芍药因其花姿娇媚,又名“余容”(《名医别录》);古人离别时赠芍药以寄惜别,故芍药又名“将离”(《本草纲目》);因其花期在春末,又名“婪尾春”;因其为草本植物,无木质茎,又名“没骨花”;芍药的异名尚有“白木”“犁食”“解仓”“铤”(《名医别录》)“其积”“诞”《吴普本草》)等。

总之,古人为其取名无数,“芍药”流传至今。

02

芍药的前世今生

汉魏之前

芍药在陶弘景之前的记载均是“芍药”,除《诗经》外,《山海经》中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芎穷”,此处说明那时的芍药为草本植物,与如今的形态相同。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药学专著,里面将芍药列为中品,其中“邪气腹痛、止痛、益气”等功效与今所用白芍的相近,而其中“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则与今赤芍的功效相近。

而在《名医别录》中,首次提到芍药产地在中岳(河南嵩山一带)。根据芍药属植物的分布来看,应为该属多种植物,其中以广泛分布的芍药PaeonialactiforaPall.野生者为主流,与今所用赤芍接近。

此时还没有白芍、赤芍的划分。

南北朝、隋唐五代

南北朝·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芍药有“赤白”之分,且提出赤者偏利下的功效。此后,在接下来的朝代逐渐有白芍与赤芍的分化。

唐代医书中已有“赤芍”“白芍”的记载,但仍以“芍药”为主。唐朝已认可“白补赤泻”的观点,但用药仍未给予明确的区分。

宋代

宋《开宝本草》首次明确提出了花有红白两色,但未确切指出两味药材是否按花色划分,而芍药P.lactifora野生种红白二色花瓣均有。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首次对芍药的形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综合推测,《本草图经》中所载芍药应为P.lactifora,与今所用一致,其花期与采收期也与今芍药种相近。

总之,宋代已经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两异,但仍未对2种药材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出了花色、根色的差别,尚未对赤白芍分列专述。

元之后

在《汤液本草》中,元·王好古首次明确提出以花色来划分赤、白芍。

而在《本草蒙筌》中,明·陈嘉谟提出以根的颜色划分赤、白二种芍药,且以五行归属理论阐明两者的功效差异,同时延续前人之说,认为入药以野生单瓣者为好。

明代以前芍药的主产区为淮南,而《本草纲目》中记载扬州芍药最胜,而扬州为当时花卉主产区,推测当时已将观赏用芍药中单瓣者入药。

可见,明代已从性味功效、采收加工等方面将白芍、赤芍做出了明确的划分。清代本草多引用前人观点并加以补充。

清末后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清末·张锡纯对赤、白芍的功用、产地、药材性状等作出细致描述,与今所用赤、白芍特征一致。“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纠正了前朝以花色区分赤、白芍的观点。

现代药用白芍主流为栽培品,赤芍则多为野生,各地就地取材,近些年随着赤芍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自年以来逐步开始转为家种,赤白芍的基原均为P.lactifora。野生的草芍药不再被药典收为正品;川赤芍因其在西南地区被普遍使用而被《中国药典》保留。

清末至现代主要以加工方式来区分赤芍、白芍。直接晒干者为赤芍,去皮后蒸干的为白芍。但为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现代白芍多以煮制。

参考文献:

[1]于红卫."芍药的历史文化及其价值."河南农业25():1.

[2]赵佳琛等."经典名方中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中国现代中药22.8():13.

[3]罗淳."浅谈赤芍与白芍的历史源流、划分及应用."光明中医26.1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